【新唐人2012年1月30日訊】【1】
哥已在外地成家立業,在遙遠的大城市裡生活,屬於標準的幾年前曾被一再關注的所謂的「鳳凰男」。一年365天,哥除了過年回家一趟之外,幾乎很難得回老家。今年亦是如此,哥一人回老家過年,而將妻兒留在了大城市。對於「家」,我真的有過困惑的,在許多年以前,我就發出過那樣的感慨:
「家,究竟在哪兒?哪一個家才算是母親的家?是她小時候生活的徐家,是那兩間早已沉入歷史煙雲中的舊草棚嗎?還是她與父親同甘共苦一手創建的二層樓的新家?住多久才算是家呢?十年?二十年?還是百年?以什麼標準來評判哪一個才是她真正的家?一個人的家,只能有一個,還是可以有二個,三個,甚至更多個?……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博士畢業後獨自一人在比利時的一所大學中工作的哥。現在,在比利時,有他一個人住著的家;在南京,有他與妻子共建的家;在譚家灣村,有他曾一度生活過的父母兄弟住著的老家。這三個家,究竟哪一個才算是他自己真正的家呢?」(見拙作《家是一種感覺》)
許多年過去了,「家」的困惑解決了嗎?好像早已經解決了,又好像根本沒有解決過。
【2】
那天下午,我帶剛回老家過年的哥,去看正在新農村運動中被拆了一半的老家。天陰沉沉的。原本四四方方的院牆,拆得只剩下一座牆門,少了院牆的牆門,顯得格外突兀。好在滿院子的橘子樹,還沒有被推土機推掉,仍舊可以聞到往日家的濃烈氣息。那是一個夢,一個堅守家的夢。
牆門進去的水泥路上,到處留著鴨子的糞便;三開間的二層樓,被拆掉了一半,只有一間半二層樓和一平頂(廚房)在;最東邊那間二層樓,不但不再了,而且連地皮都讓挖土機挖掉了,留下一隻深深的坑,裡面瘋長著一人多高的椢樹。長時間沒人管理的院子的滄桑感,驀然襲上心頭。年久失修的百年老宅,大概有這樣的滄桑感的吧。可是,我家的二層樓老屋,只存在短短的不到30年時間啊,那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85年)造的啊,為什麼這麼快就到了命運的終點了呢。
東隔壁阿六家,已經拆完了,推土機的功勞是,上面連一塊殘磚碎瓦都找不到。阿六的家,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像這地球上從來沒有過阿六一家似的。聽父母講,房屋拆掉後,上面原本留下許許多多的殘磚碎瓦,就像阿六的東隔壁阿多家現在的模樣,村裡用推土機挖一大的深坑,然後將所有的殘磚碎瓦都填進去,上面再覆蓋上挖坑挖出的黃土,如此一來,阿六家所在的地方就成了一塊平整的黃土地,再也沒有什麼家的印痕了。
西隔壁阿華家,亦是如此結局。所不同的是,已經成為一平整的黃土地上,被人們種上了油菜,比東隔壁阿六家多了一點綠色。
推開廚房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狼藉:各種各樣的搬家過後不要的丟棄的雜物,拋灑一地;撲鼻而來的是臭臭的雞屎味,那是父親將過年雞關養在裡面的緣故。廚房成了雞窩,這是1995年建造時,一家人意料得到的嗎?誰有這樣的本事,能在許多年以前就知道其結局呢?
推開僅存的一扇後門,屋後的景象便展現在眼前。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啊。那棵與哥同歲數的大榆樹,去哪了呢?那棵曾一再地出現在我散文和小說中的榆樹,現在在哪裡了呢?
「我不由地想到屋後的那棵老榆樹。風,吹得它的枝葉朝一邊倒著,倒著,卻仍狂亂地搖擺著。那是榆樹在作不屈的掙扎嗎?那每一片顫抖著的葉,都是它咬緊的牙關在格格發響嗎?雨,淋得它像只落湯雞,從頭到腳渾身濕透。那枝葉上不斷淌下的雨滴,是拚命抗擊風時流出的汗嗎?還是受不住無情的摧殘流下的乞求的淚?不,這絕不會是淚!榆樹,我知道你有一顆堅強無比的心——比我堅強,比我們人類堅強——誰的心會比你更堅強?我們人,自以為人定勝天的人,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誰能在你面前,拍著胸脯面不改色心不跳問心無愧地說:我比你堅強!如果誰有你一半的堅強——十幾年如一日地呆立在一個地方,不移動半步——我將獻上我對人類所有的讚頌。這是為什麼?三十幾年來,我為什麼見不到一位像你一樣堅強,抱定一個忠旨絲毫不動搖的人呢?老榆樹啊,你在追求什麼呢?是什麼給你如此大的信心,讓你在漆黑的風雨之夜仍保持著既有的方向?」(見拙作《窗外的飛蛾》)
有一顆堅強心的老榆樹,終於也沒能堅守住自己的腳步,也終於消失於無盡的歷史之中。就在今年,搬家之後,父母賣掉了那棵榆樹,還有河邊的那棵老香樟樹。兩棵樹,父母賣了六七千元錢,他們對這價錢很滿意。可我,卻為之黯然神傷。40年啊,整整40年,才造就了這樣一顆大榆樹。說賣就賣了,說沒就沒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就一點也不留戀,不覺得可惜嗎?
那天放學後,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剛到家,就見一輛大卡車,裝載著一棵大樹,從西隔壁家已拆掉的空地上駛出來。憑第六感的直覺,我知道大事不妙了:我曾一度想保住的老榆樹,出事了。果不其然,在屋後見到父親時,父親告訴我:剛運出去的,就是那棵榆樹。之前,已經將那棵香樟樹運走了。
「如果不是這次新農村運動,不將阿華家的房屋拆掉,你要賣這榆樹也不可能,即使挖出來了你也沒辦法運出去。」
父親淡淡地說。那淡淡的一聲,猶如一把尖刀,深深地刺進我的心窩,心猛地一驚,一陣絞痛。我差點暈過去。
西邊的夕陽,殘紅如血。望著腳旁邊的老榆樹挖走後的深坑,我欲哭無淚。我有一種深深的無助感、無望感、滑稽感。這就是生活麼?人們親手將自己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家園,又一夜之間摧毀了。這是為什麼?
我考慮過給父母三四千元錢,將老榆樹保留在那,以便將來對村莊有個記憶。可當我想到,自己連老家的房屋都無法保住的時候,我便完全洩氣了。「家」都保不住,我還能保住一棵樹嗎?
「樹賣哪兒了?」我機械地問。
「賣到長興去了,那老闆說是搞城市綠化用。」父答。
沒啥希望了,這輩子再也看不到我熟悉的老榆樹了。再見,我的可愛的老榆樹。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但願樹老闆能夠將你種活!這是我對老榆樹最後的一點願想。
【3】
在農民「被上樓」的新農村運動剛開始時,我有先見之明地給老家拍了照片。整個譚家灣村,我特意角角落落都去走了個遍,拍了個完整的「全村福」。
今天,我領著回老家過年的哥,去看了譚家灣村的現狀。這次新農村運動,老家三個村並作了一塊兒,在田裡重新起造。09年開始的,到今天,三個村兩個已消失得差不多了:洋灣村,已完全消失,成了一平整的黃土地,什麼印痕也找不到了;北譚家灣村,只剩下橋北的一戶人家還沒有拆除,其餘的都拆光了;我所在的南譚家灣村,細數之下,也只剩下寥寥的六七戶人家沒拆,整個村破敗得猶如剛經歷了敵機的轟炸,現狀慘不忍睹,與兵荒馬亂的戰亂年代相似。
這不由得我想起了以前自己寫的一篇有關譚家灣村的小文:
「那次去父親的哥哥——我的伯父——家做客,是在一個陰沉沉的深冬的下午。路上,經過一大片桑樹地。桑樹全都光禿著枝條,像伸著手臂乞求的老婦。桑地裡,不時地有一二個破殘的墳堆,偶爾有幾隻麻雀從身旁飛過,停在桑枝上、墳堆上鳴叫幾聲。地上的草,早已枯萎,在寒冷的北風中,瑟瑟發抖。整片桑林,呈現出冬的荒涼和破敗。
突然,父親指著不遠處的一塊桑林說:「你看,那兒就是你爸小時候住的村莊。」我驚諤不已。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一個村莊從大地上消失了,再也看不出它曾存在的任何蛛絲馬跡,這可能嗎?我想,那兒一定還留有村莊的印記的。可望過去,見到的是與任何一處桑樹地相同的桑樹地,沒有顯出絲毫的不同。父親告訴我:這兒原有一個村莊,村莊的名字叫張家斗。後來,有的人家搬到西邊的田灣去了,有的搬到北邊的南於家去了,有的搬到東邊的塘店去了,如此這搬那搬,好好的一個村莊就沒了。搬完了人家,沒了人家的村莊,還能算是個村莊嗎?殘留的破舊房屋,經不起風吹雨打,也相繼坍圮了。後來,人們在舊的村莊地上,種上桑樹,一年年過去,就長成了現在這樣的一片桑樹地。
父親說的是真的嗎?村莊也會逝去嗎?那麼村莊裡的人呢?村莊裡的豬羊貓狗呢?村莊裡的雞鳴聲鴨叫聲呢?他們(它們)都到哪去了?一個村莊,好端端的,為什麼要消失呢?什麼原因逼著它消失?是因為它離別的村莊——田灣、南於家、塘店等村——太近了嗎?村莊與村莊,也像人一樣在走著一條競爭之路嗎?也像生物一樣走著一條適者生存的淘汰之路嗎?村莊消失了,對這村莊的記憶也會同時消失嗎?父親會忘記它嗎?大地會忘記它嗎?流經它身旁的小河會忘記它嗎?飛臨它頭頂在它的樹梢上休憩的鳥兒會忘記它嗎?誰會記住它?誰又會忘記它?
現在我居住的譚家灣,也會有一天,像張家鬥一樣從這兒消失嗎?連同一村莊人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一村莊的雞鳴狗吠,一村莊的樹木,一村莊的風風雨雨,全都悄無聲息地一下子消失殆盡嗎?
我不知道有沒有這樣一天,不知道這一天在何時降臨。但我確實知道,這村莊一直在變化著。」(見拙作《譚家灣》)
村莊的消失,說來就來了,真是快啊,快得我還沒做好接受她消失的準備。新農村運動啊,你的腳步能不能邁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呢?!
【4】
農民「被上樓」的新農村運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對此,我曾做過一回總結,給總結出了兩點:①新農村運動,其本質是新一輪的圈地運動。②新農村運動,加速村莊的死亡。這種加速死亡,有二層含義:一是村莊的自然消亡、消失。這,也就是我們講的城市化。農村都變成城市,據說這是大勢所趨,是發展方向,不去說它也罷。我在這裡,要重點說說的是第二層含義。二是沒有變成城市的新農村,村莊亦消亡、消失了。這怎麼理解?沒有變成城市,不還是農村,不還是村莊嗎?問題出在新農村運動的一刀切的完全統一上。
新農村運動中新造的房子,為了好看,為了整齊統一,什麼都給高度統一了。我上面已經指出了,這樣的房子,是「統一的高低,統一的進深,統一的大小,統一的外表,統一的裝飾」的。這樣的高度統一的鋼筋水泥蓋成的房子,一開始還有點新鮮感,覺得好看,覺得美。可仔細觀察,看得久了,不引起審美疲勞,那才叫怪呢。
機械的高度統一的新農村鋼筋水泥蓋成的房子,和小孩子玩的搭積木有什麼區別?住在毫無兩樣,家家戶戶一模一樣的積木一樣的房屋中,給人的感覺是住在監獄裡。我們的城市建設,已經犯過一次錯,將我們全國的城市都建成了一模一樣的毫無區別的鋼筋水泥積木。現在,在農村,我們又要犯相同的錯,將原本豐富多彩,有新有舊,高低錯落有致的美麗鄉村,搞成和城市一樣的興味索然的鋼筋水泥積木。這不是在犯罪,還會是什麼?這樣的新農村運動,不是對民眾的又一次深深傷害麼?
搞運動式的建設,可以休矣!否則,我們將無顏面見在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好好的國家,搞成了啥樣?善惡皆有報,少作一點孽吧,給農村留下一些村莊,留下一些不一樣,留下一些不統一,留下一些不漂亮,留下一些落後,留下一些原始,而千萬不要都建成所謂的新農村。有個詞叫惡貫滿盈,難道他們真的不懂這詞的真正意思嗎?無語。(見拙作《新農村加速村莊的死亡》)
農民的幸福,就是這樣的麼?就是「被上樓」?就是欠下一屁股債,住鋼筋水泥蓋成的積木一樣的房屋?就是讓村莊死亡?就是終結村莊的命運?
【5】
村莊的消逝,意味著什麼呢?有誰思考過這個問題?
「如果這村上出了一位名人,將來要建名人故居,還有可能嗎?百年老宅,這樣的充滿歷史滄桑感的詞彙,還有機會存在嗎?這是在作孽啊!」站在拆除了一半的老家屋後,我無限感慨地對哥說道,「我有一種失去『家』的感覺,我越來越有找不到『家』的感覺了。」
「找不到『家』的感覺」的,又豈止是我一個?
「我越來越覺得如今孩子——尤其大城市孩子,正面臨一個危險:失去「家」、「故鄉」這些精神地點。
有位朋友,兒子六歲時搬了次家,十歲時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簡單,又購置了更大的房子。我問,兒子還記不記得從前的家?帶之回去過嗎?他主動要求過嗎?沒有,朋友搖頭,他就像住賓館一樣,哪兒都行,既不戀舊,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轉移上,孩子無動於衷,感情上沒有纏綿,無須儀式和過渡。
想不想從前的小朋友?我問。不想,哪兒都有小朋友,哪兒小朋友都一樣。或許兒子眼裡,小朋友是種「現象」,一種「配套設施」,一種日光下隨你移動的影子,不記名的影子,而不是一個誰、又一個誰……朋友尷尬說。
我無語了。這是沒有「發小」的一代,沒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沒有街坊和故園的一代。他們會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著記憶和情感地點的移動,意味著朋友的告別和人群的更換,而他們,只是隨父母財富的變化,從一個物理空間轉到另一物理空間。城市是個巨大的商品,住宅也是個商品,都是物,只是物,孩子只是騎在這頭物上飛來飛去。
我問過一位初中語文老師,她說,現在的作文題很少再涉及「故鄉」,因為孩子會茫然,不知所措。
是啊,你能把偌大北京當故鄉嗎?你能把朝陽、海淀或某個商品房小區當故鄉嗎?你會發現根本不熟悉它,從未在這個地點發生過深刻的感情和行為,也從未和該地點的人有過重要的精神聯繫。
是啊,故鄉不是一個地址,不是寫在信封和郵件上的那種。故鄉是一部生活史,一部留有體溫、指紋、足跡——由舊物、細節、各種難忘的人和事構成的生活史。」(王開嶺:《消逝的「放學路上」》)
是啊,我們正在成為「失去『家』的感覺」,「找不到『家』的感覺」,「失去『家』、『故鄉』這些精神地點」,「沒有『發小』的一代,沒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沒有街坊和故園的一代」!
每一個村莊,曾都是人們的「家」,曾都是人們的「根」。而村莊的消逝,意味著我們將成為無家可歸的漂泊的浮萍,意味著我們將成為無根的一代。這是何等的憂傷啊!
【6】
「以前的整個村莊,你都完整地拍下來了嗎」哥問。
「都拍下來了。」我答。
「現在這殘貌呢?」
「也都拍好了。」
「這就好,這就好!」
我不知道哥說的「好」是啥意思。
村莊的模樣,可以被拍下,可以在照片中保存,但「家」能被拍下,能靠照片保存嗎?
村莊的模樣,可以被拍下,可以在照片中保存,但「家鄉」能被拍下,能靠照片保存嗎?
村莊的模樣,可以被拍下,可以在照片中保存,但「家園」能被拍下,能靠照片保存嗎?
我問天,天不語。我問地,地無言。天地間充滿了我的天問……
2012-1-26
於笑笑居速朽齋
文章來源:《天涯社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