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農村撤點併校 孩子住校疏親

Facebook

【新唐人2012年1月29日訊】認養孩童專題報導之5(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29日電)在中國農村有6000萬名留在農村兒童,衍生許多教育問題。然而,雖然脫貧靠教育,但近來為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實施撤點併校,為求學,孩子遠離農村,親情疏離和認同感成新問題。

中國家庭結構正改變中,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經濟運行年報」,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數首次超過鄉村人口數0.5億,逼近7億人,這其中包括1.6億到城裡生活的農民工。鄉村留下近6000萬名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有4000萬名以上,約8成是屬隔代教養。

以雲南省麗江市為例,農村中幾乎不見年輕與中壯年人口,老弱婦孺們構成「幼無所養、老無所依」畫面,中國常以「老少邊窮」稱之,或形容她們是「386170部隊」,38指國際婦女節、61是國際兒童節、而70代表高齡老人,農村中只剩下女人、兒童與老人。

過去中國強調各點開花,村村有小學,近年來為整合農村教育資源,實施撤點併校後,農村失去活力,畢業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班的世新大學兩岸關係研究課程講師黃文娟,她說,琅琅讀書聲已經在農村消失,孩子畢業後留在城裡工作,農村沒有生機。

農村路難行、交通工具落後,撤點併校後上學路更遠、更困難,有些學生需住校、有些學生有校車可以搭,但安全性堪慮,2011年是撤點併校的10週年,然後接連在最後2個月發生嚴重校車事故。

11月16日,甘肅省慶陽市正甯縣發生幼兒校車事故,21人死亡,包括幼兒,當時這輛限載9人的麵包車(廂型車),擠進64人;不到1個月,江蘇徐州豐縣首羨鎮小學生校車側翻,造成15名學生死亡。

用餐也是問題,有些學校目前仍沒有食堂,學校不負責學生午飯,中午放學後就被學校趕出校門,有錢的學生還可以到小餐廳吃飯;貧困學生需餓著肚子;住宿也是問題,教室白天上課,晚上是寢室。

雲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副處長胡庭澤表示,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針對特殊困難地區包括滇西邊境山區等14區脫貧,在教育方面,採集中辦學及興建寄宿制學校,關心學前教育,特別補助貧困生生活費,希望10年內普及學前教育,提高義務教育水準。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認為,中國義務教育制度是非常複雜,並擔憂難以落實。他指出,讓農村每名學童受義務教育是有其難度,因此中國提出落實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及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工程」,撤點併校後,卻造成學生們往城鎮學校轉移。

麗江市古城區第二中學校長姚文華受訪時表示,10年前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10年後學生數減少了,目前有628名學生,共18班級,約64個教職工,學生都來自10個村委會,全都是農村家庭,學校採寄宿制。

他說,撤點併校制實施後及興建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條件比較好的孩子都到轉學到城裡學校讀書,本校雖然師資量足,但硬體不足,特別是高考要考的電腦科,電腦設備無法讓學生充分學習,在考試時競爭力相對比較吃虧。

併校減少的不只是學校數,而是文化認同,楊景堯指出,在農村孩童不只是小孩,而是一個家庭的勞動力,從4、5歲時,就需幫忙做各種家務和農活,從中學習生活實用知識與技能,培養勤勞及對家鄉的認同。

孩子提早離開父母,讀寄宿制學校,每天拿著課本,想著考試、分數、升學,從老師與課本中認識到農村是落後的、要脫貧就要離開農村,到大城市才是首選,久而久之,孩子成長階段最重要資產的「親情教育」漸遠離,同時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度也會降低。

中國針對西部地區貧困農村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免教科書費、免學雜費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12年實施營養改善計畫和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兩個全覆蓋」,有535萬名學生每天人民幣3元營養午餐;小學寄宿制學生每年補助1000元,初中補助1250元。

楊景堯認為,補助教育經費不見得能落實到每名學生身上,西部偏遠農村教育因地理環境劣勢,不能與東部沿岸城市並駕其驅,地方政府負責義務教育經費分配,依各校升學績效分配教育經費,這容易導致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台灣至善基金會長期關注台灣原住民教育及越南和雲南貧困孩童就學問題,自2006年啟動認養雲南大山女童就學計畫,2012年也展開營養午餐改善計畫,希望有更多認養人參與雲南計畫,送愛到雲南,讓1165名孩子延續上學夢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