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2月26日訊】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愛。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張」和無錫的惠山泥人。
天津泥人這種民間藝術,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就已享有很大聲譽,而使這門藝術大放異彩,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準,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獨特風格的,當推「泥人張」。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他捏制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
泥人張趣事
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台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后一種的樣兒更多。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里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衝直撞往裡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裡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裡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於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後叫他海張五。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
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
但是不一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里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里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麼「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櫃檯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裡。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
泥玩具代表作
泥咕咕:浚縣泥玩具中最古老、最普及、數量最多的要數那些能吹得響的斑鳩和小燕。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鳥信仰和生殖崇拜。《詩經。商頌。玄鳥》便有「天命玄鳥,降而生湯」的記載。也正因為它能吹得「喔喔」作響的緣故,人們就給它起了一個最通俗的稱謂「泥咕咕」。
活頭獅:由河南著名民間藝術家王藍田先生首創。獅子據說是東漢時西域疏勒國王派遣使者送給順帝的禮物。這外來之物在中國落戶之後,可分為宮廷獅、宗教獅和民間獅三大類。民間民俗文化中的獅子最普及,也最具生命力。勞動人民把它的造型和內涵表達發揮的淋漓盡致。視獅、虎為驅邪納福的瑞獸,並賦予團圓、喜慶、吉祥的色彩。
騎馬人:《浚縣縣誌》記載隋末唐初瓦崗軍破黎陽倉后,與隋將宇文化及在同山激戰,大敗隋軍,瓦崗軍也「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李密部將楊紀奉命收容疲病士卒紮寨金堤(今楊紀屯一帶)屯兵墾田,休養生息。戰士稼穡之餘,團泥嬉戲,捏制海螺、騎士,作瓦崗軍將士狀,以表達懷念離別將士之心,留戀疆場馳騁之情。在浚縣泥玩具中,騎馬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