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曝晚年胡耀邦鬱悶盼六四平反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2月19日訊】(新唐人記者常春綜合報導)近日出版的《炎黃春秋》第12期刊載了已故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政治秘書劉崇文的6000字長文《胡耀邦最後的日子》。文章披露了胡耀邦去世前的部分生活細節,稱胡耀邦非抑鬱,希望中共高層對六四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他認為,民主浪潮是世界性的,誰也無法阻擋。

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後一段日子

劉崇文的文章披露,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後一段日子,是在思想極度鬱悶的狀態下度過的。一是對「生活會」上的許多不實之詞和無理責難,感到不公平、不公正。二是對當時的時局感到憂心忡忡,政治、經濟形勢嚴峻,社會動盪,人心不穩。三是先後得了兩場病,身體衰弱,食不甘味,寢不安枕,體重不斷下降。而更為苦惱的是,雖然保留了他的政治局委員,卻不給他任何實際工作。

文章中還指出,為了排遣這種鬱悶和愁閒,胡耀邦每天除了讀讀書、看看文件、寫寫字、會會客之外,就是打橋牌。劉崇文認為,胡耀邦是個最不善於排遣煩悶的人。

胡耀邦對老母親很有感情,「文革」他被關在「牛棚」時,老母親突發心髒病去世,他回家後痛心疾首,大哭不已。他夫人李昭,工作忙,一般每週只回家兩次,而且是頭天晚上回來,第二天一早就走。

「文革」期間,胡耀邦被關「牛棚」、下「幹校」,李昭受審查,更是彼此隔絕,不能相顧。幾個孩子一直由外婆(李昭的母親)照顧。他根本無暇顧及他們。只是在「文革」他賦閒在家時,正好喜添孫女,才難得有空抱抱孫女,同孫女親熱親熱、逗逗樂,以消除愁悶,享受這不易的天倫之樂。

打橋牌 見性格

劉崇文還在文章陳訴說,如果說耀邦有什麼業餘愛好的話,那就是打橋牌。

在他擔任總書記期間,中國橋協每年年終都舉行一次中央一些領導人參加的「運籌和健康」橋牌賽,他每年都參加,而且輪流名列冠軍。

就在他下臺前的年終那次橋牌賽,他對自己即將被免職下臺的前途和命運竟毫不知覺,還興高采烈地對周圍的人說,今年該是我的冠軍了吧!就在這次橋牌賽後不久,中共中央召開了批評他的「生活會」,他被迫辭去了總書記的職務。

最後墨寶 抒發心聲

文中表述,除了打橋牌,那段時間,他就是作詩和寫字。1988年他寫了不少詩,主要是題贈知交故舊、親朋好友的。但請教專家,說不合格律,因此後來也就不寫了。寫字是他休息的一種方式。在南寧,小客廳裡就設有一張案桌,上面鋪著宣紙,擺著毛筆、硯台和墨汁,準備他隨時揮毫寫字。

對中共一味強調所謂的安定團結,忽視實事求是,他深感不安。他認為,實事求是更重要。

胡耀邦認為,像這樣繼續傷害知識分子,如何求得安定團結?學生總是比較激進的,對學生鬧事,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採取不恰當的處理方針,中共將要擔負歷史責任。

那段時間,蘇聯、東歐風雲變幻,讓胡耀邦思想很不平靜。他認為,蘇聯戈爾巴喬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綱領,和對外政策的新思維,沖開了一個大缺口。

而波蘭的圓桌會議、議會選舉、總統制;匈牙利的政治多元化、多黨制;東德承認反對派「新論壇」為合法,開放東、西柏林邊界,這一系列的政治變革,對社會主義國家衝擊很大。

胡耀邦指,民主是世界性的潮流,勢不可當。中共應該正確、妥善面對。

此外對在「生活會」上所受到的不公正的指責和批評,他希望中央能做出一個正式和公正的結論。他認為,對個人來說,有沒有這樣一個結論也無所謂,但這樣對待一個黨的總書記,違背黨的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利於維繫黨心、民心。

BBC消息,胡耀邦去世之前,是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流亡50週年,之後,是「六四」天安門事件20週年。透視這兩起事件可以看出胡耀邦的執政理念,也可以看出中共避免公開評價胡耀邦的尷尬。

1987年,胡耀邦在反自由化運動中「軟弱不力」,被迫辭職下臺,引起改革派民眾的不平。兩年後,他的去世讓這些民眾的這種情緒迸發出來,最後逐步演變成天安門事件。身後事態的這一發展是胡耀邦始料未及的,他也為此付出代價,直至今日。因為「六四」的發生,紀念胡耀邦在中國成為禁忌,這一禁就是近20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