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1月22日訊】中國的樓市總是那麼令人糾結,怕它漲太快,又怕它跌太快,分寸不知如何拿捏,時機不知如何把握。這不,持續一年半多的「史上最嚴調控」似乎又到了一個節骨眼上。此時,樓市「降價潮」在全國逐步蔓延,「限購」政策堅定的支持者,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李稻葵的觀點是:「房價上漲不可能,那樣是政府扇自己耳光,但房價大跌也不可能,因為如果房價在北京、上海、廣州出現10%下降的話,一定會帶來比房價上漲30%還大的社會問題,剛買房的年輕人一定會抱怨。」
另一位力主調控的主將葉檀博士也在FT中文網撰文,呼籲《警惕房價大跌的風險》,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14日公佈其調查報告,稱中國面臨房價下跌等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希望房價下跌的人們還希望房價繼續跌,一直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為止。他們對調控會否間接放鬆表示擔憂。我覺得有必要理清房地產背後的中國經濟邏輯,才能讓人們有一個更為明確的預期,從而不會對房價的深度下調抱以過高的乃至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今天的中國,除了被人為原因死死壓住的農產品價格,幾乎所有物價都高得不合理,但背後邏輯卻在支持其繼續走高!11月16日人民網消息說,美國豬肉價格僅為中國一半多,美國目前生豬價格折合人民幣9.5元/公斤,歐洲折11.5元/公斤;中國目前為17元/公斤左右。房價物價高,事實上是一種貨幣現象。而我們貨幣擴張的內在機制主要在於內生,投資型政府或曰發展主義政府導致腐敗型投資在局部領域和地區像癌症一樣擴散。投資擴張的需求、過度投資還不了的債都要靠貨幣超發或加稅來抵消。這是貨幣超發和百姓收入低的最大源頭。
包括不少經濟學者都天真地認為,是房地產綁架了中國民營實體經濟,把房地產打下去就可以挽救中國的實體經濟。他們錯了,恰恰是各種形式的壟斷綁架了中國經濟。今日中國經濟的根本矛盾,是壟斷和反壟斷的矛盾,是投資型政府和自由市場的矛盾。而房地產,則是被綁架得最深重的一個行業。簡單說來,是地方沒有定稅權力,也沒有反壟斷的權力,於是在招商引資的競爭過程中,惟一的出路就是競相壓低自己轄區的土地價格,甚至不惜以倒貼的形式(如建好廠房的「交鑰匙工程」)。而眾所周知,這些土地徵地時是要按市場價來給補償的。最終,大量的徵地成本就被迫壓在了少量的商品房身上!如果沒有商品房對工業的補貼和國家的退稅補貼,今天中國社會大量的外向型企業都是屬於產能嚴重過剩,等待他們的只有虧本和破產倒閉一途。少量商品房除了補貼工業用房,還要補貼綠地、交通、保障房等用地和經費。
投資型政府使各地方政府都儲備了大量從農民、市民手中徵過來的土地,而土地儲備資金(亦即徵地費用)都來自銀行。這便是14萬億元地方債(FT曾有一篇文章說這個數字達到20萬億元)的由來。大家都知道而且贊成,政府徵地時農民、市民儘量要高一點價格。但是,如果房市不利,房價不漲或房地產交易停滯導致土地賣不出去,地方政府將還不起債,中國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必出問題。正是這一系列經濟規律和邏輯支撐,使房價物價不斷走高。如果要斷然讓房屋交易停滯或房價大跌,那就是中國經濟硬著陸,是整個社會都無法承受之重。
即使徹底改革了投資型政府,經濟的規律和邏輯因此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改變,最終使房價物價趨於合理,也是讓收入漲幅超房價物價漲幅的軟著陸形式,而不是讓房價物價跌下來或停止不動等待收入上漲的經濟硬著陸形式。
今天,我們特別要警惕圍繞房地產的民粹情緒,他們把房價下調當作社會的惟一目標,而不想顧及更底層民眾的下崗失業、整個金融和經濟體系的安全等問題。可以說,圍繞房地產,已經聚積起了「民粹集中營」。複雜的經濟和社會,都有它自身的邏輯和規律。摘一段汪丁丁2011年11月4日網易博文《市場,價格,理性控制的根本謬誤》:「講課和讀年輕朋友的文章,感受到強烈的反市場傾向。宏觀調控以來中國政策的一系列失敗,似乎還不足以說服這些朋友反思我們和我們政策制定者的狂妄理性的致命弱點。這一事實本身就表明,要讓公眾(我從不預期那些被官僚政治弱化為『腦殘』的政策制定者)懂得『複雜現象』的一般原理,多麼艱難。」
願望與現實是兩回事。如果自認為理想高尚願望美好就可以無視規律和規則,那就陷入了危險的烏托邦強制,一定會種下龍種收穫跳蚤。一個只講意圖不循規律規則、不擇手段、不問責任倫理的民族,奴役和貧窮就是惟一歸宿。」同樣,一個只講意圖倫理不講責任倫理的時代和民族,啟蒙是一件比2.5萬里長征還難的長征。
這麼多年,至少在房地產領域,那些表面上替窮人說話的唱空派,一個個都越來越讓窮人趕不上時代;相反,那些被現實砸鞋和網上扔磚的「樓市春天派」,誰聽他們誰就趕上了時代。所以千萬要擦亮眼,並不是誰替你說話誰就真正造福了你。
文章來源:《和訊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