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反壟斷是經濟轉型的歷史先聲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1月17日訊】據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報導,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開出巨額罰單,山東濰坊順通醫藥有限公司和濰坊市華新醫藥貿易有限公司,由於控制複方利血平原料,強迫下游生產企業抬高投標價格,嚴重破壞了國家藥品價格招投標制度。依據反壟斷法規定,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總計687.7萬元和15.26萬元。據悉,此案為首起壟斷重罰案。

幾乎與此同時,發改委證實,已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查明兩公司在互聯網接入市場上涉嫌壟斷,若事實成立將被處數億至數十億元罰款。

而民間對於「兩桶油」(中石油、中石化)的反壟斷呼聲則更加持續不斷。「兩桶油」幾乎年年坐擁「亞洲最賺錢公司」稱號,但正如有評論所言,多年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定勢:凡是央企有新聞,一定是壞新聞。就像首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離任時所抱怨的那樣,「國企沒搞好,我被人罵,國企搞好了,我還是被人罵,」總之,橫豎都是指責。

因為央企名為重要的國有資產,而民眾名為國家的主人,但是央企虧錢人人有責,央企賺錢人人沒份。不管是分紅還是上繳國家利潤,都少之又少。而央企作為控制國家「戰略物資」的機構,不僅沒有在關鍵時刻維持民生和國家的穩定,反而幾乎年年製造油荒電荒,挾百姓以令國家補貼或漲價。民眾不僅要忍受其質次價高的強迫性服務,而且要時不時忍受斷炊之苦。

中石油、中石化發佈的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兩大油企淨利潤超過1600億元,但煉油巨虧646.39億元。「我們只要有油可煉就會有盈利。」山東東營一家民營煉油廠負責人說,「我們煉的是品質差的燃料油,比煉原油成本高很多,還能不虧損;中石油、中石化煉油為什麼會虧損,我也不大明白。」11月6日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召開新聞發佈會,執行會長齊放表示,今年出現「油荒」並無特殊原因,而是「兩桶油」對定價不滿在鬧情緒,希望向政府要補貼,而其根源就是目前壟斷的石油體制。發改委官員也稱,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寬頻平均速率是其1/10,價格卻為其3-4倍。

另一方面,是壟斷型國企路人皆知的腐敗和大量投資決策失誤。很顯然,壟斷國企所謂的國有資產,事實上成了少數利益集團的私產。名義上的所有沒有任何意義,實際上的佔有和支配權才具有真實價值。因此,也就難怪民眾甚至已經普遍將大型壟斷國企當成了具有特殊意味的敵對利益團體。這本身就是一種讓人憂慮的現象。

今之發改委高舉反壟斷大旗,並且通過提前放風獲取民眾和輿論支持,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呼應民眾訴求,而是中國經濟到了不反壟斷無法持續發展的緊要關頭!再不反壟斷,承載了90%以上就業的民營企業已經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眾所周知,行政壟斷已經極大地提高了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成本,同時也像一個玻璃天花板,阻礙著它們的升級轉型之路。今年秋天以來的民企跑路潮,表面上是資金鏈出現問題,實質上是民企窮途末路的徵兆。民企跑路潮,接下來便是社會失業潮。切不可等閒視之。臨時救火,只能救一時一地,不能救長遠和全域。

有人,包括不少經濟學者都天真地認為,是房地產綁架了中國民營實體經濟,把房地產打下去就可以挽救中國的實體經濟。他們錯了,恰恰是各種形式的壟斷綁架了中國經濟。今日中國經濟的根本矛盾,是壟斷和反壟斷的矛盾,是投資型政府和自由市場的矛盾。而房地產,則是被綁架得最深重的一個行業。簡單說來,是地方沒有定稅權力,也沒有反壟斷的權力,於是在招商引資的競爭過程中,惟一的出路就是競相壓低自己轄區的土地價格,甚至不惜以倒貼的形式(如建好廠房的「交鑰匙工程」)。而眾所周知,這些土地征地時是要按市場價來給補償的。最終,大量的征地成本就被迫壓在了少量的商品房身上!如果沒有商品房對工業的補貼和國家的退稅補貼,今天中國社會大量的外向型企業都是屬於產能嚴重過剩,等待他們的只有虧本和破產倒閉一途。

今天,中國的經濟轉型希望都寄託在了反壟斷身上。這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役,永遠繞不過去。惟有戮力同心,打贏這場「淮海戰役「,中國經濟才有可能「風正一帆懸」。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