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何謂「軟實力」?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1月1日訊】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英國,高規格禮遇接待,在國會發表演說,重申美英關係的歷史淵源,確認民主、自由、人權,是英美兩國共同信守的價值觀。

美英文化、語言、政治制度同氣連枝,雖然60年來,英國衰落了,美國取代成為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國人把這兩國稱為「英美」,英先美後,今日英國隨後,成了老二,但英語文化仍然影響全球。

奧巴馬和卡梅隆重申21世紀將仍然是美英攜手主導的世紀,這番話暗指:美英不但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還有稱霸全球的綜合軟實力。

「軟實力」(SoftPower)這個名詞,自從美國國際關係專家奈提出之後,世界各國拾牙慧誇誇而談者甚眾。什麼叫「軟實力」?不憑槍炮,也不靠航空母艦或太空衛星,「軟實力」是指對世界各國具有吸引力的文化霸權。「文化霸權」不是什麼壞事,因為文化既成霸權,不是指「稱霸」的一方用槍管抵著你的額角要你對他的文化俯首稱臣——像法國LV包包、義大利的Gucci時裝,風靡第三世界的許多暴發戶,自己乖乖送上鈔票,法國和義大利政府沒有強迫誰去買,是你自己扶老攜幼,心甘情願,如痴如醉,成為這些歐洲名牌系列的消費粉絲,因為這些品牌設計精美、形象可人、質量真實、一絲不苟、沒有假冒,沒有塗上有毒顏料。

哈根達斯冰淇淋、星巴克咖啡、迪士尼樂園、Zara時裝、歐萊雅化妝品,都是美英和歐洲的軟實力品牌,因為散發著一股人性的魅力:親和、悠閑、自由、希望。「軟實力」之成為文化霸權,不是靠強迫,而是靠龐大的廣告:但單憑砸鈔票掀起廣告攻勢也沒有用,如果貨物沒有內涵,沒有令人產生美好的人性感覺的聯想,消費者不會輕易接受洗腦。

200年來,美英成為現代文明的主軸,產生許多人物,令人類生活更美好:演員卓別林、大導演斯皮爾伯格、音樂劇作家韋伯、小說家羅琳、足球明星貝克漢姆,還有《國家地理雜誌》對自然生態的鍾愛與探索,這些人物,都大大豐富了世界的人文生活,為人類的幸福、快樂、真正的和諧,有巨大的貢獻。

當然,要支持文化的軟實力,沒有軍事、經濟硬實力的支持,不可能。然而反過來說:沒有人文創作的軟實力的靈魂,空擁有一堆導彈和槍炮,如前蘇聯,在世上有何文化魅力可言?無論一些民族主義的憤青如何詛咒美英的霸權,南京就是湧現了產婦繳付人民幣20萬元即可赴美產子的一條龍服務。

此一價碼,對國人極有市場叫座力,究其原因,是孩子生下來即能歸化的那個國家有吸引力。

所謂軟實力,不靠硬銷,憑其文化順應人性中美好的追求:人是追求公義的,人是需要尊嚴的,人是熱愛自由的。美英的「文化霸權」提供了這些保障。如果相信孟子的「性善論」,美英的軟實力正是人性的基本。這樣的文化,不必動員組織,就具有巨大的親和魅力。

俄羅斯、印度、巴西,都是所謂經濟崛起神速的新興經濟體,但這些國家即使釋放了巨大的人力勞工市場,亦只止於「經濟體」或所謂「市場」,不成為魅力型的文化實體;愛爾蘭或希臘的人再窮,也不會移民莫斯科,英國大學的學費再貴,英國的家長也不會紛紛把子女送去裡約熱內盧念中學,然後想辦法搞一個巴西護照。美英越衰落,第三世界想混進來生孩子的人越多,對於此一流行的人性虛偽,奧巴馬和卡梅隆心中有數,他們兄弟倆膽敢如此猖狂,強調美英的聯合文化霸權,也就是看穿了許多嘴巴裡反英抗美的國家領袖權貴,資產和下一代遷移的方位在何處。奧卡重申盟約,體現了「西方霸權」稱雄世界之心不死,世界各國要早謀對策。

    

文章來源:《南風窗》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