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天安門-空戲台更有戲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0月31日訊】(新唐人記者劍彤綜合報導)北京天安門廣場是中國政治中心,也被外界認爲是中國的政治風向臺之一。每一代中共領導人都力爭在天安門廣場留下自己的痕跡。早前有天安門前孔子像與毛澤東畫像之爭,就曾被輿論評爲是中共十八大人事權力之爭。而明年適逢中共和台灣最高領導人換屆,大陸異見學者焦國標近日行走北京長安街后,有感而發,撰文「空戲台更有戲」。

中共十八大 領導人換屆拚命捂蓋子

近日,《德國之聲》發表了焦國標的文章說,10月27日晚,自己從天安門前走過,整個廣場空無一人,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前的路邊樹下卻有很多遊人向空曠的廣場張望、拍照,形態緊張而不放鬆。而在天安門廣場、中南海、故宮、國家大劇院間,熙攘的人群總有警視的眼睛在監視,這些權力象徵的建築與國家公民冷漠的對峙著。

文章說,明年中共和台灣都逢最高領導人換屆,有意思的是,中共領導人換屆拚命捂蓋子,生怕多一個人參與,而台灣則是拚命招攬,唯恐參與的人少一個。

文章調侃,有朋友說,中共領導人換屆還不夠秘密,繼位者名字應該放在紫檀盒子里,放到中南海為人民服務牆壁里,等老王嗝兒屁著涼晏駕了再打開那才叫嚴肅認真。老毛不是說過嘛,「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

文章接著寫到,大英博物館參觀免費,一進去有一塊牌子,說1759年就免費參觀了,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何時免費?作者曾經問過許多在北京打工的民工,去過故宮嗎?沒有。捨不得那幾十塊錢。

焦國標認爲,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微觀割據的國家,各地各部門盤踞在公共資源上,像螞蟥一樣吸血。農民不佔任何公共資源,所以各行各業都喝農民的血,農民卻喝不到任何行業和部門的血。

文章還特別提到,一個政府的合法性與它的圍牆的高度和厚度成反比。除了天安門,中南海也一直演繹著中共秘而不宣的政治。「看看中南海的圍牆吧,看看白宮的圍牆吧。」

因此,焦國標說,在遊人的心裏,空曠的廣場似乎比熙攘的廣場更有戲,更有懸念,更有看頭,有一種空戲台更有戲的意味。

天安門折騰不斷 演繹政治秀

香港《蘋果日報》曾評論認為,每一代中共領導人,都想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下自己的痕跡,代表個人的歷史地位。

中共第一代獨裁者毛澤東將自己的遺體留在了這裏。不過,這幾年來,很多中國人發出了從天安門「遷出水晶棺」的口號。

下令鎮壓89學運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留下一地血腥,至今還是讓死者不安,生者難眠。

2001年發生在天安門的自焚慘劇,則是由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一手操控炮製。這場被中共用來栽贓構陷法輪功,挑起中國群眾仇恨的自導戲,被記錄片《偽火》徹底揭穿。

此外,江澤民還在廣場西面花費30億留下了一個巨蛋──國家大劇院,據傳還是江送給情婦宋祖英的禮物。

今年1月份,胡錦濤在廣場東面留下了一尊巨像──孔子塑像。剛剛結束的中共政協會議又有汪國興委員提出,要在國家大劇院門前矗立關公像,號稱與孔子東西呼應、文武配合。

有評論認為,當高度達九米五的孔子像月前昂然進駐天安門廣場,與毛澤東畫像分庭抗禮時,外界便意識到中國政治風向已悄悄起了變化,孔夫子代替毛澤東成為當局的政治圖騰。

而就在不久后孔子像莫名消失。4月27號一早,天安門廣場出現了孫中山畫像。當時有分析指出,孔子雕像的一進一退,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意味,顯示中南海內鬥中左派佔了上風。也有網民調侃說,莫非孔子也因犯經濟罪而被警察拘押了?

據香港《蘋果日報》盡論中國欄目評論說,每年5月1日及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都會擺放孫中山的畫像。據說,這是中共毛澤東的決定,自1950年代執行至今。評論認爲,這是中共藉宣稱繼承孫中山遺志來宣示自己的政權合法性、正統地位。

中共黨史學者林保華指出,被中共每年搬出的孫中山像,一直都是統戰的工具。而中共本身的意識形態也非常混亂,一方面利用孫中山,但一方面又打壓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

大陸自由作家荊楚則認為,中共已經是心慌意亂毫無頭緒,在信仰真空下總想來作一點填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