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衛:《人民日報》何必這麼二?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0月25日訊】由於9月中國外匯貯備出現16個月來的首次下降,降幅高達608億美元,為了避免巨額的外匯貯備下降導致民眾的埋怨。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一篇文章:「經濟熱點:外匯貯備是誰的?」企圖混淆是非,愚弄國人。

文章說,外匯儲備是央行用「發票子」這種向社會負債的方式「買」來的,因此,首先,外匯儲備是央行的錢,並且由於它是央行以負債方式形成的資產。其次,外匯儲備代表著國民財富,但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因為「外匯儲備還有一部分來自外商投資等資本流入,這部分恐怕談不上是中國老百姓的『血汗錢』了」。

針對外匯儲備是央行「發票子」「買」來的,但央行每多發一單位貨幣,老百姓手裡的貨幣就要貶一點值,發得越多,貶得就越多,這相當於央行向全國人民徵收了鑄幣稅。因此說到底,外匯儲備是老百姓「交稅」買來的這個觀點。

「這裏錯用了鑄幣稅的概念」,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坦言,在金、銀本位等商品貨幣制度下,貨幣幣值與其內在價值之差就是鑄幣稅。比如,一枚幣值1文的銅錢,鑄造成本(內在價值)如果是0.3文,那麼鑄幣稅就是0.7文。「央行通過購買外匯發行紙幣,雖然紙幣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計,但由於紙幣的內在價值相當於與其幣值等值的外匯,因而不存在鑄幣稅。」

「至於說新發貨幣會導致原有貨幣貶值,那是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由於更多的貨幣追逐不變的商品,可能會貶值。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新發貨幣可以換成外匯進口商品,貨幣和商品之間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問題,也就不會導致原有貨幣貶值」,趙慶明分析。

暈倒!叫獸、磚家出名了,現在又輪到煙酒員了。的確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新發貨幣可以換成外匯進口商品。問題是如果本幣換成了外匯購買了進口商品,外匯都花光了,那央行哪裡還來的外匯貯備呢?你有巨額的外匯貯備就是因為當初外匯進來的時候,兌換成的本幣,根本就沒有再兌換成外幣去購買進口商品嘛。

這是什麼水平的高級研究員呀?

不要那麼不自信嘛。外匯貯備損失了就損失了,反正現在大家也拿你沒辦法。至於如此愚民嗎?

《人民日報》這一版登反對美元的霸權主義,反對量化寬鬆,另一版就刊登這種自相矛盾的文章。何以至此?

沒必要硬坳了!外匯貯備就是完完全全的老百姓的血汗錢。

老百姓想既然你虧這麼大,還不如自己也花一點。這是很自然的事。沒必要這麼小氣。大家大家受罪積累下來的錢,總想著自己吃獨食,還讓外人吃。這樣子是很不好的。從滿漢全席中,端一碗小菜出來,也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