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的自信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0月17日訊】記得剛到美國時,去買食品,光啤酒就有十幾個牌子,有的牌子還分干啤、冰啤、輕啤,過去我習慣了沒有太多選擇的社會,從那時起我不得不開始做出一個又一個的選擇。生活中,美國社會給了我多一些的選擇,也給了我多一些的責任,多一些的自信。

來美國的有些亞州新貴們,很快就發現他們身邊少了一份熟悉的羡慕,便多了一份失落。於是,他們隨時分發印有董事長頭銜的名片,結果並不管用。於是又一擲千金,買下華屋名車。可氣的是,竟然連那些居斗室,開破車的美國佬也巋然不動,不肯景仰擦身而過的賓士老總。當然更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袖口或領口的名牌。

在美國,高薪、華屋、名車的群眾號召力沒有在新富國家那樣大。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什麼物質比我們自身更令人動心的嗎?當然沒有。很多美國人身為粗工階層,也是心滿意足。當你出入豪華賓館時,為你叫車的男孩不卑不亢,禮貌周到,你會感到他的自信。

他未必羡慕你我選擇的道路。千千萬萬的美國人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了職業,選擇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也活出了一份自信。於是,讓那些在本國高高在上的貴人們到了美國來就傲氣頓失。

一個訪美的亞洲官員講:「我在國內時別人見我就點頭哈腰。可是在美國,連有些撿破爛的人腰板都挺得直直的。」是的,當個人不能威風時,整個民族就可以威風了。

我原來工作的辦公室裡有個維修計算器系統的老美,大學畢業,工作十年了,很平常一個人。處久了,我們每天見面時也調侃幾句。一天,我開勸他:「你為什麼不去微軟工作呢?幾年下來股票上就發了。」他說:「我不喜歡微軟,這兒好。」後來我發現他有一張合影照片,他、他姐姐、姐夫、比爾蓋茨。才知道他姐是早年跟比爾蓋茨一起打下微軟今天的功臣,現擔任微軟的副總裁,也是億萬身家了。一問,辦公室裡有人知道,卻沒人跟他套交情,大家把他支來支去。他不求致富,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你會發現,美國很多的博士們找工作,首選是做教授。做教授可比去公司窮,還辛苦,但有更多的學術和時間自由。我有個朋友,在一所大學任助理教授。美國幾個最大的製藥公司請他去主持一個研發部門,開價是他的學校年薪的三倍,他不去,就要做教授。還勁頭十足地約我寫論文,回國開講座,其樂陶陶。最近他因為一項被美國醫療服務協會稱為挑戰傳統的發現,而受到美國主要媒體的關心。一個本系的老美教授告訴他說:「我多年的研究,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引起如此的迴響。」並且還認真地給這位老兄出主意,怎麼樣把這事的影響擴大。如果我是他的同事,我是否會像那位老美一樣為他的成功真誠激動,錦上添花呢?

因為有自信,你的美國同事和朋友也樂於恭喜你的成功。沒有自信,你很難心平氣和地去祝賀你身邊的同胞,哪怕是密友。有時倒不是因為他搶了你的機會,而是他的成功恰好勾起了你的自卑和由此產生的嫉妒,心態難於平衡。若要以他人的不成功為驕傲的基礎,你是把自信建立在了自卑的沙堆上。

信心乃人生之本,舍本求末,難為自己,也難為他人。有一位朋友,拿到一個大學的教授職位,高高興興地從麻省來加州赴任,先租公寓房住。自己是教授,住的公寓當然不差。隔壁鄰居是一家墨西哥人,每天見面都打招呼。聊天時老墨中氣十足,沒什麼文化,但神色之間透出對生活相當滿足的自信。

這位仁兄想,這老墨雖沒有文化,敢跟我大教授談笑風生,想來也是生意上有成之輩。結果不然,這老墨沒有工作,全靠五個小孩的政府補助過活,每人每月幾百元錢,還有食品券。這位朋友感概地講,恐怕克林頓總統來了,這老墨也不會腿軟。職務也幫助不了你去吸引自信的朋友,話不投機半句多。

在這片崇尚自由呼吸的土地上,當你我理解並尊重他人的選擇,就不會試圖用高薪去讓一個自命清高的教授下海,用博士學位去讓一個講求實惠的藍領汗顏,用賓士去讓一輛招搖過市的舊車愧退,用華屋去讓一位與世無爭的高鄰氣短。

有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一日。美國著名的悄悄話專欄的記者辛迪.亞當,她想約克林頓總統的夫人希拉里來個單獨採訪。多番努力,終於搞定,希拉里同意在她出席了紐約曼哈頓大學俱樂部的一個婦女集會的講演後,跟辛迪談一個小時。

採訪就定在曼哈頓俱樂部裡。這個俱樂部有百年歷史,莊重傳統,古色古香。辛迪先到,在大廳等候。到了時間希拉里還沒來,她坐不穩了,悄悄地把大哥大拿出來,打個電話問一下。守門的老頭過來了,並說:「夫人,你在幹什麼?」辛迪說:「我跟克林頓夫人有個約會。」老頭說:「你不可以在這個俱樂部裡使用手機,請你出去。」說完後老頭就走了,辛迪收起了手機。

一會兒老頭又來了,看見這女人沒走,還與克林頓夫人在大廳里高談闊論,在場的有總統府的高級助理們。老頭不樂意了,說:「這是不能容許的行為,你們必須離開。」克林頓夫人說:「咱們走」乖巧地拉上辛迪就出去了。這個老頭可不是賈府門前的焦大,他選擇了守門,擁有了一份權貴們不敢在他面前猖狂的自信。

權勢人物的氣度是制度和人民調教出來的,常常是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領袖。知道嗎?比爾蓋茨想參加哈佛的同班聚會,被有些同學拒絕了。是呀,你蓋茨選擇了中途退學,跟同學沒多大關係,聚個啥勁?選擇了在哈佛畢業的同學未必都選擇了向金錢屈膝。當然,自信並非都來源於生活的選擇,美國的選擇也有不盡人意之處。

但是我知道,美國的選擇給我帶來了更適合自己的發展,我不再以他人的價值取向為自己的成功標準,幸福是不分貧富的,自信是不依賴他人。中國人的教育的出發點在「比較」,於是幾千年來,人們活在一個「尋找」認同的社會洪流當中。我們需要父母的認同,伴侶的認同,公婆的認同,同學的認同,同事的認同,親戚的認同;甚至所有鄰居短短幾秒鐘相遇時的眼光認同。

我們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質,更不可能知道怎樣去過一個豐富的人生一部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一位11歲的男孩讓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而勇於追求豐富人生的感動。有下一代的父母們,為了你的孩子去看一看這部電影吧!我們的父母們在不知道有選擇的情形下給了我們一種在比較下發展我們生命的教育,但是,我們是否又將這樣的方式教給了下一代?

文章來源:水筠的日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