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0月15日訊】(美國之音中文網報導)中國的一名經濟學家表示,溫州中小企業資金斷鏈再次表明,金融壟斷是背後的主要原因,不改革現有的國有銀行壟斷,民營企業的發展就會困難重重。
中國經濟降溫,高利貸來敲門
紐約時報13日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經濟降溫,高利貸來敲門」的文章。報導以溫州一家私營企業老板惡性倒閉「跑路」為例,指出越來越多的中小私營企業,在中國信貸緊縮、經濟發展放緩之時,因高利貸負擔過重,不得不關門倒閉。
1萬8千家私企資金斷鏈停止經營
據溫州小企業商會最近的一份民調顯示,在溫州36萬中小企業當中,1萬8千家企業已經由於資金斷鏈停止經營。溫州市政府的一份報告也顯示,最近幾個月來,溫州至少有90家公司的老板因不堪負債和企業瀕臨破產而失蹤和跑路,有的甚至跑到海外。
新華社報導,過去幾個星期來,至少發生了三起私營企業老板跳樓自殺案件,造成兩人死亡,一人腿斷。
溫州曾經是中國經濟開放和高速發展的代表之一。早在改革開放初期,當地合資企業、獨資企業、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創造了後來所稱的溫州經濟發展模式。
國有金融壟斷造成融資難
然而,這個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部分卻由於國際金融危機、中國宏觀調控、信貸緊縮,以及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迫於生存和發展,以求助民間高利貸的方式挺而走險,原因是無法從國有銀行獲得融資。
根據瑞士銀行的估計,中國每年高利貸的數額約63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0%。高利貸的利率高達70%。
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胡星鬥教授說,這次溫州式的金融危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他說:「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國有金融的壟斷所造成的融資難,中小企業貸款難,另外一個原因與中國文化有關。中國文化是一種人情文化,金融產品社會化不發達,依靠親朋好友來借貸,以家庭化替代社會化,這是民間借貸的一個社會根源。」
胡星鬥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 中國政府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鼓勵企業借貸發展經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企業家大量貸款,盲目擴張,有的甚至用貸款炒樓,炒煤礦等。但是在房市不再有昔日暴漲的輝煌後,一些溫州炒房老板損失慘重。他說,在政府收緊銀根,減少流動性後,負債的企業資金鏈斷裂,不得不轉向民間的高利貸,從而在高昂的利率下,不堪重負,以跑路和破產的方式結束經營。
經濟環境惡化 不搞實體經濟
胡星鬥教授表示,溫州人勤勞、吃苦,被一些人稱為東方的猶太人,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水平,溫州人並非越來越懶惰,不再鐘情他們過去發家的實體經濟,而是經濟環境越來越惡化,迫使他們轉向利潤收效更快、更高的行業。
他說:「中國的商業環境越來越惡化,不僅融資困難,稅收也很沉重,所以企業的負擔過重。近幾年,中國不僅是國進民退,而且中國的法治也在大踏步地倒退,人治進,法治退,給民營企業增加了風險,大量的老板覺得搞實業太危險。溫州的企業家不搞實體,不搞實體經濟,主要還是經營環境惡化,以及壟斷的國營體制,壟斷的金融體制所造成的。」
懼怕骨牌效應 宣布扶持政策
中國政府對溫州眾多中小企業資金斷鏈的情況很關切,擔心這種溫州式的金融危機產生骨牌效應,蔓延到中國其它地區。中國總理溫家寶上個星期率領一批金融業的高官到溫州調研。溫家寶承諾國有銀行將向小企業增加貸款,並打擊發放高利貸的地下錢莊。星期三,中國國務院宣布了一系列扶持小企業的政策,包括減稅和提升信貸額度。溫州日報說,幾天前,7名涉嫌使用暴力收錢的人被捕。
紐約時報的報導說,遏制高利貸並非易事,不僅因為民間集資的高利貸非常普遍,而且這種借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政府自己銀行政策的結果。首先,中國政府的商業銀行利率很低,僅為通貨膨脹率的一半,驅使人們尋找將手中的錢增值的辦法。溫州的民調顯示,90%的溫州家庭都把一些資金投入地下錢莊。
經濟學家胡星鬥說,民營企業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但作為其代表之一的溫州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金融危機問題,表明中國正在走向一種扭曲的市場經濟,官僚市場經濟,權力經濟。他說,解決目前的資金斷鏈問題,要改變觀念,把民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打破國有金融的壟斷;發展民間金融、小銀行、社區銀行等;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同時民營企業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業結構,由低端向高端產品過渡,實現企業的發展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