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10月13日訊】據新華網10月9日報導,黑龍江省一農場職工7日在接受媒體「一年下來掙多少錢」的採訪時說,「一年二三十萬」,很輕鬆掙到,而且政府「白給我們的錢都造好幾萬」。消息經央視新聞聯播報導後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反響,不少聲音質疑此老農是否在「吹牛」:「天啊,(種地)三個月二三十萬!」「這老農,牛皮吹得槓槓的」。帶著這些質疑,新華社記者趕赴該農場調查發現,由於黑龍江墾區職工承包土地相對較多,承包職工一年賺二三十萬元確實比較正常,同時隨著國家對種地農民補貼力度的加大,每年拿幾萬元農業補貼的農戶也確實存在。
顯然新華網對公眾普遍對新聞聯播關於農民年收入二三十萬元而且國家每年白給幾萬的強烈質疑給出了他們的調查答案,那就是「情況屬實」,試圖證明黑龍江農場的農民並沒有吹牛。但事實上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屬實」呢?為什麼新華網調查屬實後,似乎人們仍然並不買賬呢?結論很簡單,一是央視和新華網的報導明顯以偏概全,二是這種結論與公眾對農民普遍收入水平偏低的感受相距太遠,三是這種個別特殊的收入水平與政府公佈的各地包括黑龍江農民的平均收入同樣相差甚遠。那麼在「三農」困境仍然很突出的今天,高調報導如此離譜的另類「農民」的高收入,不僅僅並不能說明什麼,甚至反而遭至人們反感,新華網再來個調查屬實,卻仍然改變不了某些媒體擅長於扯蛋的事實。
我們看到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黑龍江墾區職工由於承包土地相對較多,一年賺二三十萬元確實比較正常,同時隨著國家對種地農民補貼力度的加大,每年拿幾萬元農業補貼的農戶也確實存在。我也相信這是事實,一個人竟然能承包上500畝土地,就算黑龍江農墾職工有這個條件,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已經不能算什麼「農民」了,而是新時代的地主而已;500畝土地加上國家農業補貼,收入二三十萬元,作為地主,其高興的心情可以想像了,央視和新華網的報導卻硬要宣傳成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這當然給人一種偷樑換柱的感覺,試問諾大個中國,人多地少,有幾個農民可以擁有500畝土地?這種極端的特殊情況,本身放在中國國情的大環境下又顯得如此的不真實、如此的脫離普遍的現實。顯而易見「一年二三十萬」並不能代表中國農民普遍的收入現狀。
那麼我們拋開其它農村土地資源匱乏的普遍現實,新華網的調查自己也說了,「黑龍江墾區職工由於承包土地相對較多,一年賺二三十萬元確實比較正常」,但事實是什麼呢?根據新華社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瞭解到的信息,2009年墾區140多萬農場職工人均純收入也只有10800元,這樣來看,其實即使是黑龍江墾區的大多數農民,也離「一年二三十萬」還有相當距離。之前當地農墾部門也說了,2002年前後農民和農場職工種地掙錢較少,那時很少有人願意承包土地,土地承包價格比較低。有些農場職工在那時承包土地,承包期限可能達到二三十年,所以才會出現承包上千畝耕地的種糧大戶。所以真正能種上數百上千畝農田的所謂「農民」,在墾區也僅僅只是相對少數,這種「一年收入二三十萬」的情況,不可能存在普遍性,如此說來,即使「情況屬實」,也已經在廣義上說嚴重失真了,因為這種狀況已經脫離了人們對「三農」問題仍然突出的普遍認知,或者說絕大多數人感覺,目前還不到脫離現實用以偏概全的方式來拿絕大多數農民艱難生存狀況開涮的時候,否則就只會帶來公眾的反感,只會讓人覺得某些媒體習慣於用這種愚蠢的方式吹牛扯蛋,唯上的同時卻貽笑大方,甚至淪為公眾的笑柄。
我們知道,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10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5919元,還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而且國家幾乎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涉及到「三農」問題,足以說明中國農民的真實生存現狀。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城鎮居民進一步加大,極度匱乏的耕地資源更讓農民的生計對土地的依賴變得無比的脆弱,可以說在目前的現實下,農民靠種地已經不能給絕大多數農民家庭帶來致富的希望了,如果考慮到醫療教育養老建房等基本的生存需要,甚至都難以維繼。所以你拿出一個可以有辦法承包500畝甚至更多的耕地,家庭年收入和「政府白給」的補貼也才有可能達到「二三十萬元」和「數萬元」的類似地主的所謂農民來說事,豈不是扯蛋,簡直是拿絕大多數農民開涮。顯而易見,這種用一個發生在「特別」的地方發生的「特殊」的故事,既沒有代表性,也沒有可複製性,如果硬要用這種辦法來宣傳農民變富裕了,那還不如拿北京郊區賣地發財的農民來說事,人家可是一夜暴富,開著寶馬去種地。
所以希望那些主流媒體能真正體恤絕大多數農民的生存現狀,能正視中國並不樂觀的「三農」形勢,多反映基層絕大多數最真實的農民生活而不是習慣於以偏概全或吹牛,畢竟公眾對事實有自己的感受和認知,將個別「大地主」的得瑟當一般農民的來忽悠,即使「一年二三十萬」很屬實,也還是扯蛋。
文章來源:《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