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余才:凡中國人都習慣了或喜歡給人送禮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9月13日訊】每到一個節日,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憂。比如教師節來了,該不該送禮呢?中秋節來了,該不該送禮呢?其實,凡節日到了中國,不送禮都不可能。有錢人會送禮,因為財大氣粗,不屑於那點東西。沒錢人也會送禮,因為送禮是一種禮貌,送禮也是一種傳統,送禮也是維護自己臉面的道具,送禮還會得到種種好處等等。

在我的周圍,很多人都是直接給老師送購物卡的。這種購物卡只要去一些超市辦理就可以。也只有在中國,商家才會想到如此辦法。購物卡的出現,實在讓一些送禮者和受禮者都是驚喜不已。送現金過於明目張胆,也顯得有些俗不可耐;可送購物卡就不一樣了。一卡在手,走到哪裡都隨便消費,真是方便快捷!它既不同於現金,又擁有著現金一樣的功能。小小購物卡,也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不同,也不能不佩服中國人的聰明智慧!

有錢人送禮,有時是習慣性動作。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不是錢能擺不平的。況且,中國歷來有著伸手不打笑面人的傳統。你送來了東西,哪裡會將你趕出去的道理?即便是清官,也不至於因此與你割袍斷義。況且本身就不是什麼清官,就更不會為此對你產生什麼成見了。相反,大凡受禮者,對送禮者都會大有好感,也都會笑納的。

有錢人送禮不在乎,也是深知中國人「拿人手短」的傳統,換而言之,禮尚往來也。你只要收受了,你自然會看在禮物的份上,對其給予相應的回報。老師亦是如此。老師收了禮物,對送禮者的子女大多是另眼相看特別照顧。看其不上進了,會加以鞭策,盡到為師者的責任。實際上,哪怕你不送禮,這也應是為師者的責任和義務。但這一責任和義務,到了我們這裏,就活生生的給扭曲了,變得需要用錢來支配了。

可是,沒錢人同樣會送禮。這也不奇怪。沒錢人不送禮,總是心裏直打鼓,惴惴然以為,大家都送禮了,自己若不送禮,老師肯定會有意見的,也肯定會不好好照顧自己孩子的。這種心理,其實摻雜了很多複雜的因素,也凸顯了很多問題。它既有弱者的無奈,弱者的無所依,還有普遍的攀比心理。

在大家普遍送禮的氛圍下,不送禮可能嗎?自然不可能。不送禮,會被人瞧不起。中國人最害怕的就是被人瞧不起,所以才會極力的營造自己的形象,讓別人看得起。打腫臉充胖子,可不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它也是中國人身上所固有的東西,也是深受中國文化洗禮的結果。即便自己很窮,自己確實沒有錢,也要千方百計的裝大方,或借錢給別人,或無償的資助他人。裝大方的目的,也無非就是希望對方能瞧得起自己。可你的窮裝大方能不能博取人家的另眼相看,那似乎也只是中國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為了不被人瞧不起,很多窮人也隨大流送禮。送完了,也會發牢騷,內心裡還覺得有些憤憤不平。但歸根結底,這些都是自找的。不從自身找毛病找源頭,同樣為國人所喜好。所謂寬於待己嚴於待人,就是此也。明明是自己錯了,甚至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偏偏不認錯,偏偏會將錯誤歸結于其他原因。一些人,還會給自己的錯誤找個「替罪羊」,以此繼續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

送禮既是傳統,也是一種陋習。但這種傳統和陋習,被我們保持了下來,也進而發揚光大了。有求於人者,都巴不得找個借口給人送禮。推而廣之,當自己觸犯了法律的時候,我們都希望法律為自己網開一面;而當別人觸犯了法律的時候,我們又希望依法辦事。這的確讓人很糾結!糾結的中國人,每天活著都很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我們的一種作風;事若關己網開一面,同樣是我們的一種作風。

因此,說一千道一萬,在我國不送禮都不可能。富人要送禮,窮人也要送禮。哪怕法律規定不准許送禮,送禮之風也不會停住它前進的腳步。或明刀或暗箭,或變相或直接,總之都不會剎住送禮之風。而且,我們還會與時俱進,將送錢改成送購物卡。只要我們有求於人,只要我們認為對己有利,我們當然會去做,還會認認真真的去做。

文章來源:《網易》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