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超限購」導致房地產全面綁架中國金融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9月12日訊】今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多方位呈現出非常吊詭的局面:一邊是標普將美國主權信用下調、中國“高鐵模式”遭遇挫折,內外夾擊無疑將使中國的投資和主導型經濟模式放緩腳步,但是另一邊,我們在並沒有進行任何經濟結構調整以實現內需轉型的情況下,國內經濟似乎仍是一片向好,各地稅收更是依舊突飛猛進;一邊是多方傳出國內製造企業哀鴻遍野的消息,另一邊則是自由市場相對活躍的閩浙等地中小企業高利貸盛行;一邊是史上最嚴厲的住宅限購限貸以及史上最嚴厲的提高銀行準備金率收緊流動性,一邊卻是房地產商不差錢,除了極少數最初定價嚴重高估的房地產項目出現大降價,全國房價卻仍然整體上漲。

先看這些吊詭的事實吧: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在成都召開的“2011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表示,通過調查發現,現在中小企業可能有10%在升級,有20%左右可能正在轉型中,60%~70%面臨嚴重的生存困境。嚴重生存困境下的中小企業絕對不會普遍性地借高利貸換取生存,因為那樣無異於喝毒藥。但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稱,流入民間借貸市場有3萬億元信貸資金。福建公務員以低息從銀行套取貸款後,轉手給擔保公司或民間借貸,牟取利差收益。民間借貸利率高的已達每年60%甚至更高。8月23日《人民日報》報導,有些上市公司大搞委託貸款,讓銀行幫他們放債,年利率從12%-21.6%不等,有些公司的利息收入甚至超過利潤。報導沒有提到的是,這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是國有企業。

中央銀行今年以來大規模提高準備金率以回收流動性,銀行也因此對住房按揭客戶惜貸,加上一系列嚴厲限購政策,本想逼房地產商降價,但房地產商卻多數巋然不動,甚至於央視還報導過房地產商做起了煤老闆,投資煤礦賺快錢。經濟學家易憲容文章《房地產市場未來有多種可能》指出,從全國住房銷售、住房投資開發、資金進入情況來看,當前國內房地產仍然處於極度亢奮之中,比如上半年住房投資開發增長達到了36%以上水準,房地產開發資金增長達到了26%以上。全國的住房平均價格(全國住房銷售總額除以住房銷售總面積)從2010年底的4724元上漲到5188元,漲幅達到近10%。一二線城市吹大的房地產泡沫向三四線城市蔓延。

如此之多的吊詭和悖論令人眼花瞭亂,不知如何判斷。其實只要理清楚“錢從哪裡來,又往何處去”,順藤摸瓜,一切便瞭若指掌。首先是大量資本在銀行表外和民間金融中運行,根本不受監管。過高的通貨膨脹導致嚴重負利率,居民與企業不願意把存款存入銀行,紛紛通過各種投資管道如銀行理財、信託等產品把銀行存款分流出來,通過委託貸款、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以及私人借貸等活動,形成數量龐大交易活躍的“影子銀行”。這便是資金的主要來源。

有錢了,錢向哪裡去才有高利潤高回報呢?傳統製造業肯定不行,銀行負利率也不行,珠寶古董藝術品門檻太高圈子太小,股票太不靠譜,選來選去,這麼多年來只有房地產最保險。正好碰上嚴厲限購,多數地產商即使降價也無人買房,但是不能坐以待斃啊。怎麼辦?高利息向影子銀行借錢!高利息又催生民眾和中小企業千方百計向銀行和個人借款,轉手以更高利息向外借貸。最後這些錢都源源不斷地流向了房地產。

聯達四方機構總裁楊少鋒前不久在福建浙江走了一趟,那裡很多企業老闆,貸款根本不是用在自己的企業經營上。“我問過一個做出口的企業,他出口的產品是機電設備,出口的毛利4%,上出口退稅7%的利潤。他說現在我的人員成本在急劇上升,招不到民工。電不夠,材料成本上升,我今年要開工肯定賠錢。但是他照樣在運轉。這個錢幹嗎?這邊從銀行貸出來的款,那邊以3分的利息貸給房地產公司。現在浙江福建,包括江蘇廣東有大量製造企業以製造企業的名義向銀行貸款,貸款完了以後去做高利貸。現在我們融資的成本,銀行給開發商貸款都是15%,基金現在的融資成本沒有低於20%的。金融機構貸給開發商的錢都是25%的利息了。”

嚴厲的“超級限購”導致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限購沒有能夠阻止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反而以一種更瘋狂、利息更高的形式進入了房地產領域,既形成了一些經濟活躍地區“全民借錢、全民進入房地產(間接或直接)”的後果,又以成本推動的形式極大地推高了房地產的“隱形價格”。未來限購一旦開閘,這些比調控前還高的“隱形價格”就必須在市場上得到實現,否則,不僅是房地產業崩盤,還有可能直接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的崩盤。

可以說,超限購導致房地產業全面綁架了中國金融乃至中國經濟。如果不限購,資金以正常購房等方式進入房地產,還不會推高房地產的“隱形價格”(即沒有實現但必須實現的價格),同時所購房屋還可以成為使用品進入社會,造福社會。可是,由於限購,資金無法在房地產開發完成後的後端進入,倒過來以更高融資成本為代價在房地產前端進入,抬高房地產價格的作用沒變,巨額利率還引得全社會的資本都瘋狂進入,且門檻比購房低得多!這時候的房地產,還不能購買使用,卻已經完全變成了資本投機的工具!

千萬不要以為會有一雙比市場更高明又更道德的手!違背市場規律的行政調控,只能導致比市場調節更嚴重的後果。只要房地產成為國人保值增值的工具,不論行政手段的限購乃至法律手段的對房地產保有環節徵收物業稅,都無法阻止人們和資金的瘋狂進入。而資金的瘋狂進入,自然只能使房地產價格繼續向“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方向邁進,直至最後房地產和金融體系一起同歸於盡。

超限購的南轅北轍說明,就房地產論房地產已經完全走進死胡同。只有圍魏救趙,才能救中國經濟于水火、解房地產業於倒懸。辦法兩個字:減稅!經濟學家郎咸平在《限購令能消滅炒房團嗎?》一文中寫道:“製造業平均毛利潤5%,如果再刨去一些其他費用的話,我們的製造業基本是不掙錢的。2010年,我國增值稅收入是2.1萬億元,企業所得稅是1.3萬億元。根據證監會的研究資料推算,中國上市和不上市的企業利潤總共不過3萬億元!此外,不同行業還要負擔不同的稅費,比如汽車等行業要承擔6000億元的消費稅,服務業要負擔1.1萬億元的營業稅。整個算下來,2010年我們國家的稅收總收入是73202億元,相當於中國企業稅後利潤的2.4倍。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壟斷行業完全可以將稅費轉嫁出去,但是大部分企業,尤其是我們的製造業,因為受限於‘6+1’產業鏈裡面最沒有定價權的處境,它的稅負根本無法轉嫁,結果就是‘又累又掙不到錢’。”只有減稅和創造更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更多的行業能掙錢,同時又讓更多的富餘資本有管道保值增值,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才有可能進入良性軌道。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