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31日讯】粤绣又称“广绣”,粤绣与湘绣、苏绣、蜀绣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分为绒绣、线绣和金银线绣三种。品种包括戏服、厅堂装饰、联帐、采眉、挂屏和各种日用绣品。其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无论何种绣品,在图案和色彩上都具有构图饱满,图案均齐对称,装饰性强;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鲜艳夺目,富有江南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地方特色。
粤绣是出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汕头、中山、番禺、顺德一带刺绣品的总称。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广东南海县一位名叫卢媚娘的少女曾在一块一尺左右的绢面上绣出七卷《法华经》,粤绣从此名扬天下。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广州港的繁荣促进了粤绣工艺的飞速发展,粤绣品开始输出国外。明代(公元1368~1644年),广州的刺绣艺人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各色丝绒线刺绣,并创造性地使用动物的尾羽缠绒作线,使绣品更加自然生动。到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第一个粤绣行业组织"粤绣行"在广州成立,当时从事刺绣的艺人众多,粤绣在工艺和针法上都得以不断发展完善。1915年后,粤绣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多次获得大奖。
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潮绣以金碧、粗纩、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品。
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邻近的刺绣面积之间,在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mm的等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鸟羽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粤绣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
粤绣针法丰富,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3大类,直针、续针、捆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5种。绣制时,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金银线绣又称钉金绣,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金银线垫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覆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