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頂之患 中國4萬病險水庫超期服役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8月23日訊】中國是世界上水庫最多的國家,據報導,目前中國的這些水庫有一半以上處於病險狀態,而大多數的病險水庫分佈在中西部地區。中國的湖南、江西、湖北、廣西、四川、河南、安徽等省份,尤其是病險水庫多地區,大多存在滅頂之患。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中國現有水庫8.7萬座,大部分建於20世紀50~70年代,且大部分是小型壩,小型壩中的90%以上是土石壩,土石壩的壽命大約是50年,目前爲止,這些水庫基本上都已是超期服役。而且幾十年的運行中,由於缺少必需的維護,水庫病險的數量過半,達4萬多座。

報導稱,這4萬多病險水庫絕大部分散佈在農村和一些縣市的上游。有統計顯示,中國頭頂“一盆水”的城市有179座,占全國城市的25.4%;頭頂“一盆水”的縣城有285座,占全國縣城的16.7%。

這些庫壩一旦垮塌,那麼房子、田地、工業設施、鐵道,甚至整座城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

慘痛的歷史上教訓

據大陸水利部公佈的資料:從1954年有潰壩記錄以來,全國共發生潰壩水庫3515座,其中小型水庫占98.8%。人類歷史上最爲慘烈的潰壩事件發生在1975年的淮河流域,河南省駐馬店地區包括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在內的數十座水庫漫頂垮壩,1100萬畝農田被毀滅,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亡。

全國水庫,一半有險

1975年“板橋事件”之後,中國曾展開了一次全國水庫大壩安全檢查,結果是:三分之一的水庫大壩不安全。

在1998年的長江洪水之後,大陸水利部普查的結果是:病險水庫在50%以上。

水庫按照庫容量大小,劃分爲大中小型。其中庫容在1000萬立方米到1億立方米之間的爲中型水庫,庫容在100萬立方米到1000萬立方米之間的爲小一型的水庫,庫容在10萬立方米到100萬立方米之間的爲小二型水庫。全國共有的8.7萬座水庫中,中小型水庫占病險水庫的絕大多數。

經費無著 開工無期

據報導,中共當局相關部門制定計劃,預備於2015年末,完成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達到基本消滅病險水庫。但是,真實的情況,卻是資金短缺,不能開工。

由於大多數的病險水庫分佈在中西部地區,例如,湖南、江西、湖北、廣西、四川、河南、安徽等省份,修繕水庫的資金成為一個大問題。

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這些省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配套資金緊缺的問題,尤其是市縣一級的資金配套顯得更爲艱難。

報導稱,在湖北省擁有水庫數量最多區縣的隨縣,除去已經除險加固的28座,還有267座需要地方配套資金來完成,這大概需要8億左右的資金。隨縣全年的財政收入才三四千萬,這些錢還需要負擔政府公務人員工資、日常開支、教育、醫療、交通等方方面面。

用當地官員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吃不喝,全縣在3年內要完成267座水庫除險加固配套也是天方夜譚。

監管缺失,修了白修

在貪腐成風,監管混亂的大陸社會,規模如此龐大的維修工程,如何組織起廉潔、高效的工程管理機制,也格外令人關注。

《中國經濟周刊》報導說,在緊缺的資金中,管理資金被挪用侵佔的情況時有發生。

建設管理不規範的問題也非常普遍。表明上要求要嚴格實行建設監理制、招標投標制、專案法人制,但這些制度到實際工作中,不規範執行的也十分常見。

施工力量不足,趕工程進度,對工程質量造成極大影響,甚至形成“修了白修”的“豆腐渣工程”。

以2007年發生潰壩的甘肅省高臺縣小海子水庫爲例,2001年被水利部列爲西部專項資金病險水庫處理專案,加固工程於2004年完工,並被評定爲“優質工程”。加固後不到3年又發生潰壩,致下游5400畝耕地被淹、損毀,迫使下游4個村1700人緊急撤離。

2008年初,大陸國家審計署對水庫除險加固規劃專案進行專項審計。“派了400多人,在18個省,幹了3個多月,審計病險水庫的專案。”

在2009年6月審計署公佈的55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審計報告中,168座水庫仍然存在質量缺陷,違規招投標、轉分包、無資質承包問題比較突出,5658萬元建設資金被侵佔,15311萬元建設資金被出借或挪用,119座水庫建設單位管理費用支出超概算47%,超過財政部規定標準的9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