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22日訊】(新唐人記者仲清泉報導)在最近世界貿易組織(WTO)貿易談判委員會的非正式磋談中,成員國代表首次公開表明,他們不同意將以最不發達國家問題為主的一攬子談判議題提交給定於今年十二月召開的第八次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討論,並在其他多哈談判議題達成協議前提前實施。同時,成員國代表們同意世貿組織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的提議,從現在起將重點討論如何終止該組織談判的癱瘓狀態。
以最不發達國家問題為主的一攬子談判議題,是成員國於今年五月提出的。當時,成員國代表們一致認定不能夠在今年十二月部長級會議前就多哈所有談判議題達成全面協議,因此他們同意按照2001年多哈部長宣言第47條款,探討給今年十二月份的部長級會議遞交一個較小範圍的一組談判議題,以期達成協議和提前實施的可能性。
根據世貿組織秘書長拉米在貿易談判委員會上的解釋,世貿組織談判的癱瘓狀態是指成員國目前談判陷入全面僵局,無論是在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談判方面,還是在制定貿易規則(rule-making)上。這說明世貿組織缺乏能力來調整和適應新出現的全球貿易重點, 出台相應的多邊貿易規則。
最不發達國家談判議題主要是指最不發達國家在多邊談判中提出的要求,主要議題有:所有成員國對最不發達國家的出口貨物給予雙免待遇(即免除進口限制 (quota-free)和免征進口關稅(duty-free)的待遇)、簡化確定對來自最不發達國家出口貨物的原產地規定、免除最不發達國家在勞務談判中作出讓步承諾的義務、加大削減對棉花的生產補貼和棉花貿易壁壘。相關談判議題包括便利貿易措施、對發展中國家特殊待遇的監控機制、出口競爭條款、優先推動環保貨物貿易和勞務貿易制度等。
出於政策需要和從優對待比較困難的成員國,從1971年以來,聯合國就根據每個國家的人均生產總值、人均獲得資產指數(包括攝取的營養、衛生條件、入學率和文化水平等)、國民經濟受外界因素影響程度(包括農業生產、出口貨物和勞務、傳統經濟行業轉行、出口貨物品種單一、行業規模小),以及人口總數等標準確定哪些成員國為最不發達國家,並每過幾年就對最不發達國家名單做一次更新。聯合國最近的一次更新是於2009-2010年作出的,明確有48個最不發達 國家。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字,在2010年,這48個最不發達國家從全世界進口了1400億美元的貨物,其中非石油貨物進口總額為1260億美元;同年,最不發達 國家出口到全世界的貨物總額為1270億美元,除去石油外出口總額為570億美元。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這48個最不發達國家的非石油出口貨物貿易量很 小,約佔全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0.6%;二是最不發達國家沒有對外貨物貿易順差。
在最不發達國家裡,石油出口國主要有:安哥拉、蘇丹、赤道幾內亞、也門、乍得和緬甸;非石油貨物主要出口國有:孟加拉、柬埔寨、赞比亞、剛果、莫桑比克、緬甸、坦桑尼亞、毛里塔尼亞、蘇丹、老撾、埃塞俄比亞和馬達加斯加。
上述這十二個非石油貨物主要出口國的2010年出口總額為456億美元,占這48個最不發達國家同年非石油貨物出口總額的74%以上。他們出口的大宗貨物為農產品、紡織品和服裝、鞋、帽、礦物品、賤金屬、貴金屬和寶石等;其中他們出口的紡織品和服裝、鞋、帽、貴金屬和寶石等主要是銷往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的,他們出口的農產品、礦物品、賤金屬等則主要是銷往中國、阿聯酋和非洲大陸各國的。
進一步分析有關統計數字,不難發現最不發達國家中主要出口國的出口貨物品種非常單一,例如:孟加拉出口貨物的90%以上是服裝和紡織品;柬埔寨出口的 87%以上是服裝、鞋和帽子;而且,他們的出口主要是銷往發達國家市場歐盟和美國的。埃塞俄比亞出口的貨物87%以上是農產品;馬達加斯加出口的32%是 農產品,30%是服裝,15%是黃金和寶石;莫桑比克出口貨物的51%是賤金屬,26%是礦物品,15%是農產品;這些國家60%以上的出口也是銷往發達 國家市場的。
贊比亞、剛果、毛里塔尼亞和蘇丹的出口貨物中80%以上是礦物品和賤金屬,其次有黃金、鑽石、寶石和農產品;坦桑尼亞的出口貨物中32%是農產品、28%是黃金和寶石、23%為礦物品;除了黃金、鑽石、寶石外,他們的貨物則主要是銷往中國、阿聯酋和非洲大陸各國的。
緬甸和老撾出口的大宗貨物除了農產品、服裝、礦物品、賤金屬、寶石外,還有木製品,塑料和橡膠製品,他們的出口主要是銷往東盟十國和中國的,這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同是東盟成員,但由於地理位置限制、或他們的人權記錄差而導致發達國家對他們的出口實行禁運而造成的。
農產品出口貿易所面臨的最大壁壘是發達國家對本國農產品生產和出口的高額補貼和進口高關稅,這也是世貿組織及其前身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自其成立六十多年以來一直致力解決的主要談判議題之一。事實上,目前發達國家對本國農產品生產的高額補貼水平實際上仍然起著禁止農產品進口的作用。
多方面調研的結果普遍認為:如果世貿談判能成功的取消了成員國對本國農產品的高額生產補貼和高關稅,國際農產品貿易將會大幅度增長,受益者主要為發展中國家,其中包括最不發達國家。這裏的農產品主要指國際協調商品分類(HS)前24章下的所有的動物和植物及其加工產品(魚類及其加工產品除外)和紡織原料生絲、羊毛、棉花等。2010年國際農產品貿易總額約為9070億美元,約佔同年國際貿易貨物總額的7.6%。
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所面臨的貿易壁壘是世貿組織所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它與農產品並列為國際貿易中受到貿易保護主義限制最為嚴厲的兩大類產品。發達國家限制農產品進口是基於戰略考慮、也就是說堅持要有自己的農業,而限制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則主要是因為這些產品以及帽子和鞋類屬於勞動密集型產品,是發展中國家最具有競爭力的大宗出口商品。
由於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共同努力,世貿組織於1994年初達成國際紡織品和服裝協議(ATC)、並於2005年1月1日順利地取消了所有基於國際多種纖維紡織品和服裝協議(MFA)而設置的進口數量限制措施。隨著歐盟和美國分別於2007年底和2008年底決定不再續延基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關條款設立的紡織品和服裝進口數量限制措施后,國際紡織品和服裝貿易就徹底擺脫了進口數量限制。
然而,目前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到發達國家市場仍面臨非常高的進口關稅。例如:美國對服裝徵收的進口關稅平均為14.6%,其中對主要服裝徵收高達32%的進口關稅;根據1994年關貿總協定Marrakesh議定書,美國現在對所有工業製成品的平均進口關稅已經降到了3.5%。歐盟、加拿大和日本對大部分服裝徵收的進口關稅分別為12%、18%和11%,與此相對應的是他們目前對所有工業製成品的所徵收的平均進口關稅3.6%、4.8%和1.7%。
在世貿組織協定框架下,美國和歐盟目前已將絕大多數礦物品、賤金屬和黃金和寶石的進口關稅降到零,只對其中一部分勞動增值含量較高的加工製成品徵收少量的關稅, 但進口稅率一般都不超過其對所有工業製成品平均進口關稅的兩倍。
這裏還需要補充的是除了在世貿組織協定框架下作出的關稅談判減讓外,大多數發達國家還從二十世紀60年代後期陸續單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給予進一步 減免進口關稅的優惠待遇。事實上,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早就已經對來自最不發達國家的所有進口貨物(軍火除外)給予雙免、即免除限制和免征進口關稅的優惠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