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8月19日訊】紐約時報8月15日(星期一)發表了題為「廉價機器人對廉價勞工」的社論。社論表示,在中國沿海地區的出口企業組裝消費品的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在2百美元左右。不過,社論說,看來,這些工人還不夠廉價。
社論表示,電子產品生產商富士康的創始人郭台銘上個月在深圳的一次公司聚會上宣布,在2013年前,他會在他的工廠部署一百萬台機器人來做目前大部分是由人手來做的事情。富士康表示,公司希望它的僱員在價值鏈上處於更高的位置。
社論說,技術上的突破為那些受過教育的工人創造了更好的工作,“但是看到最尖端的節省勞力的技術被應用在一個必須為靠土地吃飯的3億人提供就業的國家令人不安。”
社論說,中國工人的工資的確在上漲,很多工廠工人的年工資增長率甚至高達20%到30%,但是社論指出,即使在這種工資壓力下,中國工人的工資仍然很低。它舉例說,勞工部的一份研究預計,中國製造業的工人2008年的小時工資為1.36美元,相當於美國工人的大約4%,低於墨西哥、巴西、菲律賓甚至印度工人的工資。
社論表示,很難相信數以億計的中國人能夠很快的爬上經濟的‘價值鏈’成為明天的護士和工程師。與此同時,隨著機器人接管更多的工作,那些被困在鄉村地區的幾億人的機會將會更少。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8月17日(星期三)發表了「有關汽車真相」網站編輯尼德邁爾的評論文章,探討過去近半個世紀裡在美國市場節節敗退並一度破產的通用汽車公司是如何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的。
文章表示,對中國所知甚少的汽車業分析人士一般認為,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成功是該公司入市早的一個副產品。 再加上中國的末代皇帝喜歡別克車這種陳詞濫調,通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巨額銷售量看起來好像是命中註定的,但是就像鄧恩在《美國的車輪,中國的道路》這本書中所講述的那樣,情況遠不是這麼回事。
這篇評論文章說,相反,在中國的成功建立在關係上,這個事實在《美國的車輪,中國的道路》這本書裡得到很好的說明。
文章說,在中國各個市政府和省政府爭當「中國的底特律」的混戰中,在運氣的幫助下,通用的努力在1993年出現轉機。當時,上海汽車工業公司向通用提出了一個得到北京批准的計劃,為中國日益擴大的商業和官僚階層建造豪華車。面臨福特汽車公司的巨大競爭壓力,通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終使得上海汽車工業公司在1995年宣布同通用合作,每一方各佔50%股份的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就此誕生了。
儘管受到來自底特律的干擾以及通用在全球各個小王國之間不可避免的長期紛爭,由於得益於具有上進心的基層管理人員以及通用與上海汽車工業公司之間強有力的關係,上海通用蓬勃壯大起來。但是鄧恩在書的最後部分暗示,通用壯大其中國夥伴的意願可能會導致出現上汽把通用拋在後面的一天。
不過,評論的作者認為,儘管通用在中國的冒險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但是它與上海汽車工業公司的聯盟看來很可能會持續下去。憑藉與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汽車生產商保持的強有力的關係,通用很可能會繼續它走向救贖的漫漫長路。
—— 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