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昌海:中國物價為什麼比美國貴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7月17日訊】2011年7月6日,《新京報》根據央行營管部發布的調查數據,64.3%的居民認為當前物價水平「高,難以接受」。這是官媒似乎很難得的一次將民眾「不滿意度」公示到這麼高的指數。但人們都知道普通民眾對於當下的日常生活的不滿意程度絕對是遠超這個數據,就連溫總理近日巡訪時都在感嘆「最近就是豬肉價格貴了。」官媒能公示出64.3%這樣的數據,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防民之口,意在昭示上面的「公僕們」已經知道大家有一定的難處,不要總說「公僕們」不務正業;二是弱化嚴重性,不滿意度剛過半數,裏面還定有一些「永不知足的」;三是一種變相的壓制,警告一些「敵對勢力」和一些「自以為受夠了苦想學陳勝、吳廣」的,64.3%仍不能說是大多數,只能說是過了半數。

若真的僅有64.3%的不滿率,尚可用餘下的滿意率組成「強大的暴力機制」來延續自身的生命,64.3%也許便是其認定的極限點,便如幾年前出口油價被指責時公布的國內商品含稅率一樣,而且那次「專家」算出的稅率似乎也正在64%。然而包括那些「公僕」也都知道,這個「體制」的瘋狂、嗜血的本性、貪婪的慾望已經絕不能夠用64.3%來滿足了。

而最近中國一直在熱傳美國的物價低於中國,特別是生活必需品方面,甚至換算成同一種貨幣都低於中國;從整體情況來看,美國人各項消費的支出所佔收入的比例要遠遠低於中國人。《中國青年報》載文說,近日一條微博在互聯網上瘋狂流傳: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 Levis牛仔褲 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 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

孫笛毫不猶豫地轉發了這條微博。因為一周前,她剛剛結束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個學期的研究生課程,特意穿著嶄新的行頭回國——9.9美元的Crocs 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褲,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孫笛發現,這些東西在國內的價格分別是499元、799元和799元。「真不知道是美國太便宜還是中國太貴了!」孫笛感嘆。

著名財經評論員時寒冰與孫笛有同感。他最近還養成了一個新習慣——託人從海外買東西。最新的成果是一台摺合人民幣24000元的尼康單反相機,在國內,這台相機的價格是4萬元。事實上,儘管經常在各大電視台評點財經大事,但在去年的美國之旅以前,他從沒想過中國的物價居然比美國還高。

動身之前,一個因生意原因多次往返美國的朋友提醒他:「去美國除了鈔票什麼也不要帶,東西很便宜。」對此,時寒冰半信半疑,畢竟,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數據是,「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4倍」。但很快,時寒冰就受了「第一次刺激」。在洛杉磯一家叫「小台北」的中餐館里,他們4個人點了份量很足的魚、蝦、蟹,結賬的時候卻只有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時寒冰以為老闆算錯賬,特意又問了一遍,結果朋友笑他說:「這有啥奇怪的,你要是去商場,就更覺得離譜了。」

這句話讓偏愛實證調研的時寒冰決定專心觀察、對比中美物價。對比的結果讓時寒冰大吃一驚:國內一套3萬元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這裏只要500美元就可以買到;國內標價4.6萬元的勞力士手錶,在美國不到4000美元;一台國內50萬元左右的寶馬Z4標價只有21000美元。如果換一種比較方式,差距或許更加顯眼:一杯咖啡只要2美元,看一場電影只要10美元,分別佔美國人平均月收入的萬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國內,同樣的比法得出的數據是百分之一點三和百分之三點五,相當於美國居民負擔費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

在美國的商場里,最人滿為患的地方往往是賣箱子的地方。時寒冰說,在新秀麗的櫃檯前,幾乎每個外國服務員都會說幾句簡單的中文,在國內售價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標價70多美元。還不止於此,因為商場里的化妝品價格「過於便宜」,僅相當於國內同類產品的30%~40%左右,時寒冰還一度被夫人懷疑「是不是買了假貨」。……

通過這次為期半個月的走訪,時寒冰的調查結果是: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務,比如理髮,或涉及知識產權,比如圖書音像外,美國商品的價格普遍低於國內,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國內便宜50%以上。

回國后,時寒冰接連更新了十幾篇博文,專門記錄美國物價。

事實上,在美國生活的中國記者高娓娓在年初出版的新書中特意記錄下這樣一組數字:在華人超市,海蟹一打12隻任你挑,價格從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據季節質量而變。豬肉、豬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 公斤)。泰國米50磅裝的,18美元左右一袋。大白菜,每磅0.50美元。西紅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6瓶百威啤酒7美元。5個橙子1美元。高娓娓說,在美國,即使算上房租,一個人的正常工資(月薪兩千美金)足夠養活一家3口人。有趣的是,在對此現象困惑不已的群體當中,還不乏經濟學家。

同樣是在去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聶輝華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后。相比于其他留學者,這個從江西農村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的年輕教師把更多目光投到了房價的對比上。據他觀察,在美國的二線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價格40萬美元左右,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積,不包括附贈的前後院。「換句話說,美國人所說的房子放在中國其實就是別墅。」聶輝華略顯遺憾地說,「而且一個中產階級奮鬥七八年就能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事實的確如此,據國際不動產代理商戈登·羅克最新研究顯示:美國人買房不需要太長時間,邁阿密需要4年,紐約需要5.7年,洛杉磯需要5.9年。

而在北京,面對校園周邊每平方米超過4萬元的房價,聶輝華按照現在的工資計算了一下,即使去買每平方米兩萬元的商品房,這個30歲的副教授也要奮鬥到60 歲才能擁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聶輝華還記得,在哈佛讀書的時候,花70多美元為自己買了一件哥倫比亞牌衝鋒衣,在國內這件衣服要賣1500元。有感於此,他隨手寫了一篇博文《為什麼中國製造在美國更便宜》。結果,一段時間后,有學生提醒他,「聶老師,你寫中美物價的文章在天涯論壇上被點擊了30多萬次,排在第一名。」

聶輝華髮現,在繁複的物價比較當中,兩組統計數據在有意無意中被忽略了。

商品在出廠之前沒有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出廠之後。一組數據是,自1990年到2000年,美國幾乎實現「零通脹」,自2000年至2010年,其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一直在2%上下浮動,換言之,在經濟高速發展、個人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時,「低通脹」也始終相伴左右,其物價之穩定從一個細節就可見一斑:自美元誕生百余年來,美分作為最基本的貨幣單位,始終在市場上流通。另一組數據是,近30年來,中國經歷了 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4輪通脹,通脹高峰CPI的漲幅分別為18%、21.9%、8.7%和當前的6.5%,這意味著貨幣的購買力在不斷下降。

那麼,當今中國物價是否已經比美國還貴?在這一問題上,幾位接受採訪的專家給出的結論是:相對於購買力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國物價明顯高於美國,在絕對價格上也在局部商品上出現了中貴美賤的情況。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剛剛從歐洲、美國參与交流活動歸來。她告訴記者,在美國,不僅中國製造的產品遠比國內售價便宜,即使是美國製造,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比如她曾在美國加州一個機場商店購買的美製風衣,價格不到北京賽特商場里同款風衣的五分之二。左小蕾連續提出兩個問題:同樣的成本,同樣的產品,如果產自中國國內,即使算上「出口退稅」的部分,也不該出現高於國外市場兩倍的情況。反之亦然,如果產品來自國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關稅,也絕對不可能出現超過一倍的價差。「這完全不符合基本的國際貿易規律,價格差有點過分了。」左小蕾說。

長期觀察中美物價關係的時寒冰對此現象的解讀是,「商品在出廠之前沒有區別,真正的區別在於出廠之後」。他認為,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藏在商品里由消費者買單的額外交易成本。在他看來,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

據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高培勇的統計,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速幾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兩倍。而在中國現行的稅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稅收來自於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環節。剩下不足30%的稅收來自於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收入環節。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哪國製造,只要流入中國就將背負上這些處於流轉環節的間接稅。

一個引人注目的數據是: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2006年數據計算,倘若國家徵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那麼,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 300元。」其中,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而且,相比於美國的商品價格往往會標明價外稅,中國的商品實行價內稅的方式,換言之,消費者只能看得到最終價格,卻看不到價格中有多少隱身卻逃不掉的間接稅。……

因此,中國物價比美國貴,其中很大因素是政府對平民百姓巧取豪奪所致。

有專家曾介紹過,在美國,除了供房這種投資行為以外(只有租房是消費行為),大部分錢流向保險費,實際上這更是一個奢侈的消費項目,保險買得多,生活的保障就多,對於窮人來講,只有政府給予的低保,而富人每年有巨額的保險支出。因此對於一個普通百姓來說,在美國生存要比在中國舒服得多。

但歸根結底,中國物價比美國貴,還在於中國的資源配置出了大問題。其實,在美國只有兩樣東西要比中國貴,一個是智慧財產權,一個是人工。選這兩項在美國比中國貴的地方來分析,看看西方發達國家是如何來配置資源的。

首先是智慧財產權。美國的生產效率為何高?內需為何那麼大?國家為何那麼富有?完全和這個民族的創造力有關係。這個創造力不但體現在物質生產上面,同時在精神文化,娛樂消遣等所有的方面都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如此,這個社會就高效產出,同時又有強大的內需消耗,加上資源配置最優化,這是所有西方國家走向發達的關鍵。

那麼如何使自己的國家充滿創造力?唯一的辦法就是需要保護所有創造出來的東西,那就是保護智慧財產權。這是一個連國家制度都在山寨西方的中國所不能想像和理解的,在美國一張新電腦遊戲光碟要賣到四五十美元,《阿凡達》的光碟甚至不能在電影上映期間發售,過去中國盜版市場幾乎與美國正版同步,只賣到5元人民幣,現在更簡單了,從網上下載是一分錢都不用花。50美元減去5元人民幣(製作成本)幾乎等於這東西的智慧財產權,試想你如果是一個研發團隊裏面的成員,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盜版就等於把你的勞動偷走了。人家《阿凡達》拍了10年時間,這就像你種了一年的地,秋收的時候一夜之間被小偷給偷走了一樣,那你還種地嗎?關鍵是沒人種地,糧食從何而來?沒有人發明創造,人類怎麼前進?所以美國人恨死中國的盜版,罵中國人是小偷,但中國人卻振振有詞地反罵美國是強盜。

人工費是唯一的一項對短期遊客不利的地方,因為大部分能帶走的有智慧財產權的東西在中國都有盜版,你不買就沒有什麼不利的地方,而人工費用高卻體現在停留美國的任何時候。其實人工費高,主要是針對美國居民的,但人工費用高不會對生活在美國的居民造成生活上的影響。人工費用高是一個雙向的標準,因為你在享受別人的人工時,同時你也可以是一個人工勞力的出賣者;勞動力是一個除殘障人士以外每個人都能擁有的東西。這是一種獎勵人們勤奮,促使社會資源最優分配的方法。例如在超市買一個簡陋的吊燈,價格可能也就是50美元左右,同樣是你自己不會安裝的情況下,在中國你只要花20塊人民幣找個人來安裝,而在美國上門安裝費至少在30美元。那就會逼著你自己動手安裝。在美國的這些上門安裝的都是持牌電工,他們主要是應對電路改造,如果上門安裝電燈這種事假如不動電路,屬於極其簡單的勞動,價格低了你就會濫用。那麼人們就可以看出來這件小事促進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簡單勞動盡量用最節儉的辦法來解決,那就是自己看一下說明書,自己動手安裝;還有一個就是中國人也在逐步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問題。

為什麼美國DIY那麼盛行,表面上看是像安燈一樣,找個節儉的辦法,其實不僅如此,而是因為行業標準非常統一。所有的介面,所有的配件都由於行業標準而能夠輕易地拼湊起來,這才是節約社會資源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部分人的眼光只停留在介面標準上,其實遠不僅如此,很多標準在建房的時候就開始考慮了。大部分人家裡的天花板上都有預留埋線,不用的時候會用塑膠片蓋上,介面以外的部分都是標準接線。自己能夠安裝是因為本來就有線埋在那裡,這就牽扯到建築行業標準問題。

人工費貴非常有利於窮人,更加促進一個沒有本事的人變得有本事。比如說掃院子剪草,這個工作簡單,人工費相對算是最低的,窮人院子自己掃,就沒有這項支出。而富人院子特別大,只能讓別人來剪。如果你什麼都不會,這種門檻低的勞動由於人工費基點高,所以比在家閑著好,那麼你就會找時間去干這種工作。幹這種事的時候發現如果要是學會修剪樹枝,可能會掙得更多一點,如果再深入學習園藝技術,那工資可就快和剛畢業的大學生媲美了。

因此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從簡單勞動的高起價,到複雜勞動的價格升級,把一個原本沒有什麼能耐的人誘引得走入勞動市場。特別美國是一個高福利國家,如果勞力價格太低會導致人們寧願在家裡領救濟金。由於人工費貴,人們都寧願自己干,所以市場就變小 ……。就這樣,價格給市場一個精確及時的信號,以利於資源迅速配置,這裏資源的概念包括了人的勞力資源。在這樣的一個勞動力能夠賣出個好價錢的環境裏面,如果你還沒混好的話,那肯定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一個良好的社會鼓勵兩種人,勤勞的人和富有創造力的人,這就是美國先進的秘訣。而這種秘訣,也只有在民主、人權和自由的國度才能得以有效實施。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