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7月16日訊】 中國的中小學課本告訴我們:「舊中國」的工業相當落後,很多東西都不能自己製造,甚至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以至於很多物品的名稱前面都帶一個「洋」字,稱為「洋火」、「洋蠟」、「洋釘」、「洋灰」。還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既不能製造汽車、飛機,也沒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大型發電設備等製造業。建國前,中國真的就這麼落後嗎?
其實,「舊中國」不但能生產「洋火」、「洋灰」,還能製造飛機、大炮、輪船。北洋軍閥後期,全國各地有火柴廠100多家,上海「鴻生火柴公司」生產的火柴不僅在國內是搶手貨,還打入南洋市場。1906年周學熙創辦「啟新洋灰公司」,該廠生產的水泥由於產品質量好,銷路順暢,為全國重大工程所採用。1926 年,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質量超過了英國卜內門公司的洋鹼,在美國建國150周年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甲午戰爭時期,江南製造局就已成功量產了120mm、150mm口徑艦炮,福建船政局也造出了全鋼甲戰艦「平遠」號。1919年8月,福州船政局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雙翼水上飛機「甲型一號」,此後又造出了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17架飛機。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擁有直轄兵工廠24個,能夠完全滿足迫擊炮、重機槍、各種榴彈的消耗,基本滿足步槍、輕機槍、槍彈、迫擊炮彈的消耗,還能生產半自動步槍、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等裝備。早在1920-1921年,中國就有能力建造「萬噸級輪船」,而且一口氣建造了四艘,分別是「官府」號、「天朝」號、「東方」號、「震旦」號。這些船根據美國政府的訂單建造,完工後均開赴美國交付,直至二戰時仍在美歐航線上使用。
在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時期,中國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據約翰·K.張的研究:在1912—1949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5.6%;在1923—1936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8.7%;在1912—1942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8.4%。換而言之,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現代工業和礦業實現了8—9%的高速增長。
那麼,「新中國」又是如何淪為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的呢?
1,摒棄西方主流國家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中國立刻獲得了巴西、墨西哥、古巴、美國、英國、法國、俄國(蘇聯)、德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荷蘭、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丹麥、瑞典等國的承認,並建立了外交關係。這些國家的疆域連同其殖民地基本覆蓋全球。1945年,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外交成就——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提出「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與西方主流國家斷交,投入蘇聯的懷抱。中國由此淪為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對抗的戰略前沿。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只好轉而尋求第三世界的窮國的支持。直到1964年,中國才與西方主流國家——法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人們常以為中國與西方交惡是由於美國的敵對政策,然而,歷史資料卻顯示,1949年前後美國曾一度向「新中國」示好。1949年1月,美國將其「當前目標」確定為——阻止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4月22日,南京解放前夕,中外媒體報道了令世界震驚的消息: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拒絕了國民政府外交部長葉公超的南下請求,堅持「滯留」南京,僅讓參贊劉易斯·克拉克以「代辦」名義去廣州。6月,司徒雷登與新政協籌備委員會的民盟領導人羅隆基接觸,要求羅隆基向中共轉告:如果「新中國」採取中間態度,不完全親蘇,美國可以一次給新政府50億美元援助。這接近印度15年所獲得的貸款。遺憾的是,羅隆基聽到毛澤東「一邊倒」的報告時,不敢把「50億美元援助之事」轉達給中央。不久,美國把它在亞洲的戰略工作中心放到了日本。
「向西方學習」是清末以來先進知識分子的共識,也是中國近代史的大敘事。中國加入蘇聯帝國主義陣營,意外地打破了這一歷史進程,也讓中國自絕於自由、民主的現代文明。
2,清除外資企業
民國時期,中國有大量的工廠和外資企業。1933年,中華民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普查。後來,巫寶三進一步修訂了普查數據,得到的結論是:全國有華資工廠 3167 家,外資工廠674 家,僱用工人總數73.8萬名,總產值2.2億元,其中外資工廠產值約佔1/3。據C.F.雷默和日本東亞研究所的估計,到1936年外國在中國的投資總額已達34.83 億美元。其中,英國投資佔35%,日本投資佔40%,美國投資佔8.6%,法國投資佔6.7%,德國投資佔4.3%。
建國伊始,中國仍然存留大量外資企業。據沙健孫《中國共產黨和資本主義、資產階級》估算:外資企業1192家,職工12.6萬人,資產12.1億美元,其中美資企業有288家。徐京利則認為:中國當時有外資企業1700多家,投資總額8.6億美元,其中英資企業最多有299家,美資企業次之有212家。
1949年以後,外資企業被逐步趕出中國。這一過程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沒收戰敗的日、德、意等法西斯國家的在華財產,對其它國家的在華企業則加以監督和利用,「讓它們暫時存在」。第二階段,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管制、清查和凍結美國在華一切公私資產,其他國家的在華企業也因此陷入癱瘓,它們或者被自動轉讓以抵償在華債務,或者由人民政府作價收購或徵用。比如,本朝軍事管制了上海電力公司、上海電話公司、友邦銀行、美孚火油、美國X光醫療用器公司等115家企業。1951年4月30日,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的全部財產被人民政府徵用。到1952年底,凡有關國計民生帶有壟斷性的外國企業,如煤礦、機器製造、石油、造船、等已全部轉歸國有,內河航運設備也全部收回,輕工業中處於重要地位的捲煙、肥皂等企業也收歸國有。據統計,在此期間,外國企業由1192個減至563個,所屬職工減至2.3萬人,所有資產減至4.5億美元。其中,英國企業由409個,職工由10.4萬人減至1.5萬人,資產由 6.9億元;美國企業由288個減至69個,職工由1.4萬人減至1500人,資產由3.9億元減至1600萬元。
對於一般的外資外企,本朝政策是:一不沒收、二不徵用,而且不許關門、不許解僱工人,還要徵稅。然而,政府卻控制著原材料,結果搞得在華外企經營十分困難,虧損嚴重,叫苦連天。最終走投無路時,不得不甘願無條件奉送政府……譬如英美煙草公司即是。就這樣,到了1954年,所有在華外資企業全部被政府接管了。還有一個可喜的功績:不欠外國一分錢!
3,消滅本國資本主義和資本家
解放前,民國國家資本和官僚資本約佔全國工業資本的2/3左右,佔全部工礦、交通運輸業固定資產的80%,控制了全國的金融機構,佔有全部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和44%的輪船噸位。1949年上半年,中央發出了《關於接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指示》、《關於接收江南城市給華東局的指示》、《關於接收平津企業經驗介紹》等文件,要求立即接收「國民黨政府」的國家企業、沒收官僚資本企業。到1949年底,共沒收國家壟斷資本和私人官僚資本企業2858個,職工129 萬人。1951年1月,中央政府發現私營企業中隱藏著官僚資本股金,於是專門出台了《企業中公股公產清理辦法》,徹底清查處理隱藏在民族資本企業中的官僚資本。至此,沒收國家壟斷資本和私人官僚資本的任務徹底完成。
1953年9月,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此後三年,本朝通過和平贖買、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形式,完成了私營資本主義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什麼是「贖買」呢?所謂「贖買」,不是國家用一筆錢收買資本家的企業,而是在每年的企業利潤中,拿出一點分給原私營業主。可見,「改造」實際上就是公然消滅、掠奪、搶劫的代名詞。老毛明確地說,「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製為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和消滅資產階級,這就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當時,全國私營企業的資產被評為24.1864億元,此數額不及實際數額的十分之一。改造完成後,71萬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者和10萬資方代理人最終全部變成公私合營企業的普通職工。
做了普通職工就沒事了嗎?奪其財,還要殺其人。1949年《共同綱領》規定:「對於一般的反動分子、封建地主、官僚資本家,在解除其武裝、消滅其特殊勢力后,仍須依法在必要時期內剝奪他們的政治權利,但同時給以生活出路,並強迫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成為新人。假如他們繼續進行反革命活動,必須予以嚴厲的制裁」。在「三反」、「五反」運動中,全國共有184270人被捕,119355名黨員被開除黨籍,133760人死亡或傷殘。在以後歷次運動中,資本家都成為重點迫害、折磨的對象。
4,消滅鄉村士紳階層
民國時期,政權的力量並沒有深入基層社會,民間主要依靠自治。無論是北洋軍閥還是隨後的南京政府,都主要從城市為政府籌措經費,沒有從農村大量徵稅。
1949年以後,本朝在農村發動了「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宣稱土改的任務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到1953年結束,將近3億無地農民獲得了7億畝土地,近300萬頭耕畜,近4000萬件農具,以及3800萬間房屋和105億斤量食。表面看來,土改運動是一場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均貧富」運動。實際上,土改的真實目的是讓農民跟黨走。1956年9約,劉少奇在中共八大上說,「由於我們採取了這樣的方法,廣大的農民就站立起來,組織起來,緊緊地跟了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走,牢固地掌握了鄉村的政權和武裝」。許多「民主人士」主張,「只要政府頒布法令,分配土地,不要發動群眾鬥爭」 。可是「黨反對不發動群眾,用行政命令方法把土地『恩賜』給農民的『和平土改』」。「你殺了人,大家就怕了,就服了,這個政權就穩固了」。於是,一場本來可以和平進行的土改成了一場流血的土改。
《人民日報》前總編室主任喻權域回憶說:「召開訴苦會、批鬥會。我們這些土改工作隊幹部坐鎮會場,起兩個作用:一是為農民撐腰壯膽,二是維持會場秩序。農民訴苦訴到憤激處,打地主一兩巴掌或一兩拳頭,我們坐視不管。當農民義憤填膺,蜂擁而上,拿起鋤頭、扁擔或端起板凳要砸向地主,可能把地主打殘打死時,我們這些土改工作隊幹部立即衝上去,奪下農民手中的鋤頭、扁擔、板凳,並用自己的身軀把地主圍起來。……我們當年的做法是正確的,既支持了農民的正義鬥爭,又發揚了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不使地主被打殘、打死」。
廣東海洋大學一位教師對蘇南土改的調查發現,蘇南2742個鄉中,有200多個發生了亂斗亂打。據當時中共蘇南區農村工作委員會的原始記錄,一共有218 個人被打、被吊、被迫下跪或者被剝光衣服。廣東省則流行著「村村流血,戶戶鬥爭」的口號。有專家保守估計,土改中有200萬「地主分子」被殺。一位美國學者甚至估計有多達450萬人在土改中死亡。在以後的歷次運動中,地主及其子女都都成為被整肅、迫害的對象。
鄉紳階層一方面壟斷了農村的部分土地資源,另一方面也以其宗族凝聚力和儒家人格成為鄉村倫理道德的基礎。地主階級被腥風血雨地消滅,徹底破壞了社會的道德規範。
5,消滅知識分子
民國時期的知識份子,特別是那些從西方回來的,身上不僅具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更有對西方民主制度的渴望。這些精神氣質與無產階級專政是水火難容的。毛澤東說:「讀書越多越糊塗」,「知識越多越反動」,「拿未曾改造的知識份子與工農比較,就覺得知識份子不但精神有很多不幹凈處,就是身體也不幹凈,最乾淨的還是工人農民,儘管他們手是黑的,腳上有牛屎」。
1949年以後,本朝對知識分子進行了長期的迫害,掀起了一連串的運動:1951年「思想改造運動」、1954年批判胡適運動、1955年「批判胡風思想」運動、1957年「反右」運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在運動中,毛澤東要求知識分子徹底摒棄了資產階級思想,樹立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自覺批判和「否定過去」,「從頭學起」,檢討自己的「反動買辦思想」、「剝削思想」,檢查自己的「清高思想」,接受億萬「工農兵」的批判。運動過後,那些敢於給朝廷提意見、說真話的知識份子徹底被打倒了,以至於在「大躍進」中出現驚天謊言沒有人敢去捅破。
1957-1958年「反右」運動中,有400多萬人被打成了「右派」,但到1978年,全國只有55萬人摘掉右派帽子。這意味著,在「反右運動」過程中,全國有345萬右派神秘消失。紀念一下這些消失的民族文化精英吧:陳寅恪、張東蓀、顧准、李達、趙樹理、施今墨、田漢;熊十力、陳夢家、翦伯贊、劉綬松、吳晗、楊朔、老舍、李平心、黃紹竑、傅雷、劉盼遂、劉永濟、羅廣斌、鄧拓、顧聖嬰、沈知白、上官雲珠、嚴鳳英、趙九章、小白玉霜……
中國不是向來就「一窮二白」的。摒棄西方主流國家,中國陷入國際孤立,失去了向西方學習的朋友和老師;消滅外資和民族企業,民族經濟凋敝,生產萎縮,民不聊生;土地改革運動,傳統的社會道德趨於崩潰;迫害和消滅知識分子,中國失去了民族的脊樑和社會良心。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毫無希望的黑暗時期。盼望有一天能春暖花開。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有刪節)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