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7月9日訊】中共的“闢謠聲明”讓江最後再演一出“起死回生”的戲,目的是拖延時間,謀劃如何對江蓋棺定論及處置江系人馬。胡錦濤怎麽對江進行評價和定位,包括葬禮的規格等等這些東西還沒有弄妥,因爲這直接關係到江系人馬的命運和接下來要開始的一輪大洗牌,以及以前與江達成的交易將有巨大變動。從歷史上看,在毛去世之後,當時四人幫與華國鋒葉劍英之間發生激烈的衝突,接著就把四人幫抓起來了。
胡需要時間進行謀劃和步局,而江系人馬也希望借江未死的假像做一些交易和尋找出路,兩方面都有讓江暫時“不死不活”的需求。這就是江“起死回生”的玄機所在。
就江的“本尊”而言,已是被人擺弄的一具政治僵屍。江戲子一生演了無數場戲,應該說再演一場無傷大雅。不過,這回是真正難爲了江。俗話說,是驢是馬拿出來溜溜,但江是不可能活著上臺了。因此,許多評論指出“闢謠”膽膽突突,漏洞明顯,不是沒有道理的。
更有實質意義的是,江系人馬比誰都心知肚明:保護傘沒有了,大難當頭的時刻不遠了。對江系的動手實際已經開始了。
一些重要迹象表明,江系人馬如樹倒猢猻散,已恍恍不可終日,已紛紛各自尋找新主。據報導,江系首號打手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7月4日-5日在上海“考察” 期間,批評了上海市對“權爲民所賦”和“對人民所賦予的權利要有所敬畏”沒有回應的做法,特別是對閔行區公民提出的罷免市長和上海市人大主任的動議沒有任 何反映表示不滿。而同俞正聲乖乖表示要“迅速整改”。這條報導接著說,江澤民在上海華東醫院治療,現已在周永康的保駕下轉院回北京繼續治療。
從時間上看,這條消息基本符合江病危從上海轉院到北京的情況。周是江在政治局常委中安插的保鏢和打手,兩人在迫害法輪功有著共存共亡的血債利益關係。僅從周在上海親自護理江這一點即可看出周與江的關係非同一般。周當然第一個知道江的病情嚴重性,已知江來日無長,趕緊準備後路。“權爲民所賦”是習近平打出的口 號。周此舉明顯向習示好,表達轉換門庭之意。周之所以要向市長韓正和現上海市人大主任原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劉雲耕開刀,實際是向胡錦濤獻媚。衆所周知, 韓正和劉雲耕是江記人馬前書記陳良宇的餘孽,而陳是胡打下去的。周是一手按著江的手,另一手已向習和胡打招呼送秋波。從這點看,周確是一個心狠手毒、不可 多留的小人。
江刻意保護和栽培、並屬意其當副總理的薄熙來更是驚恐失措。薄聞江已不保後立即在重慶組織學習胡錦濤“七一”講話,向胡示 好。當然,薄明白胡對他一貫沒有好感。於是薄在重慶晚報登出一則舊聞吹捧習近平,並利用其在中央宣傳口的人馬在新華網等官方網站(2011年7月6日)以 顯要位置轉載。
重慶晚報的報導題爲《薄熙來與村官座談:到農村學習不亞于讀研究生》。這則兩月前的舊聞開首說:“五四青年節之際,市委書記薄熙來、市長黃奇帆與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勉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融入農村,服務農民,在農村廣闊天地鍛煉成長,爲重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這裏的弦外之音在於,全文強調“到農村學習不亞于讀研究生”的提法是別有用心的。習近平是中央常委中唯一有過幾年“村官”經驗的人。讚揚“到農村學習不亞于讀研究生”,也就是讚揚習雖然只有工農兵大學生學歷,但其在延安農村的幾年“村官”經歷,勝過了讀研究生的收穫。但這一曲線拍馬習的意圖太明顯,而兩月前 近平的行情看似還不穩固,而薄對習懷有深深的妒嫉心,所以這一報道一直壓著伺機而行。而今九十党慶上習接班人的地位再次明確,而江死期已定,薄在劫難逃的預感強烈,因此薄鋌而走險,採取以舊聞當新聞,大膽公開吹捧習來獻媚,以聯盟之意求保命之實。
在周和薄之外,其他江系人馬實際都暗中動作頻頻。從毛死後四人幫迅速遭到清算的先例看,江系人馬血債累累,這種神經質的大難臨頭的恐慌是很自然的現象。
對于胡錦濤來說,江終於將領到見馬克思的門票了,可以安靜地被封上“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産主 義戰士”的稱號了。胡心中當然有按捺不住的竊喜,如釋重負,到18大之前,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但再也沒有人再對他“建議”了。此一時,江還裹著黨旗,彼一時江就永遠成灰了。
當初,江是這樣評價鄧的垂簾聽政的:“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鄧小平同志,仍然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關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胡非常想說,從未摸過槍的江同志,曾以強烈的現實責任感,關注著軍隊的建設事業和日常事務。但江控制軍隊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其實,胡更應該考慮的是民間燃鞭相慶的含義。古人燃鞭除年,今人燃鞭除江。這除了表達民意對江邪惡的唾棄外,也明確地向胡警示:今天不清算江,明天將被人民清算。江死後,如對法輪功的迫害仍在繼續,這筆血債也將由胡來償還。
因此,江死對胡來說是一柄雙面劍:即是機會,又是考驗。胡不要把機會誤讀爲權鬥,機會是清算江的罪行。胡已無退路可走。要麽背著江留下的包袱與中共共同解體(這正是江死了也希望的:找胡墊背),要麽借清算江參與解體中共自救。切不要辜負上天給人的最後一次機會。
文章來源:作者本人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