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對國奶「高標準嚴要求」行不行?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6月27日訊】業內人士就奶業安全標準展開辯論。廣州奶協會長稱標準降低是從國情出發的說法站不住腳,這是照顧了乳企低價收購奶源佔有市場;內蒙古奶協秘書長稱乳業標準降低不會損害民眾健康,而是從國情出發保護奶農。

奶農,貌似中國乳業的「排頭兵」。出了大事,奶農被推到前面頂缸兜底;體現大型乳企意志的時候又被推到前面,讓他們假冒被關照對象。實際上,鮮有人關注這個群體的處境和利益,他們連自己的聲音都發不出來。

要是我來質問降低乳業標準,第一問是這:根據哪些項目的研究、依據什麼原理,認定中國人適合食用標準最低的乳製品?反方面對此問,也只能顧左右而言他。沒有人敢說最差乳製品對中國人是合適的,只有扯上另一種「人民利益」才能繼續忽悠下去。

「乳業標準降低不會損害民眾健康」的說法,其邏輯是這樣的:就算賣給你的全是水也不損害你的健康,我的奶不害你得病就算很不錯了,你還要求牛奶有營養少雜菌,這也太過分了!

而正理該是這樣講:你若有損消費者健康,那是你乳業違法犯罪;你的產品即便沒害消費者得病,並不等於無損消費者權益。

「不損健康」這話也多少有點道理。對部分民眾來說,乳業標準的降低確實無損他們的健康,就是不產乳製品也對他們的健康沒什麼影響。比較感性的看法,我見過一批喝奶喝出病來的人,而由於一貫不喝奶才得了病的例子,我卻不好確證。

儘管如此,理性的觀念也還應該是「真牛奶利於健康」。我承認,牛奶質量不好,至少會影響部分民眾的健康。牛奶對孩子、老人、體弱患者等人群的適用性強,這些屬於乳品「傾斜對象」的人,需要的正是營養充足、菌落稀少的牛奶。而降低乳業標準,緊缺資源「保重點」的作用也隨之失落,於是,最能獲益的,反成為受損最重的。

資源有限,產量不足,在中國乳品不可能覆蓋全民。這種現實被用來強調乳業艱難或「情有可原」十分混賬。其實,這意味著中國乳業可以旱澇保收、進退自如,「皇帝女兒不愁嫁」。可是,中國乳業鑽錢眼、圖暴利、走邪路、賽壞招,其蠢無比地失信於民,糟蹋了這種難得的大好環境。

別用乳業衰敗、破產、退出等話語嚇唬消費者。只要中國人還喝奶,這領域就會有投入、有錢賺。生產不出好產品賺不了錢,你退出就是了,誰怕誰?

中國乳業已經走過一段邪路(客氣的說法叫「彎路」)那條路的特徵是「爭創假優」,其中的惡劣典型即三氯氰胺偽裝高蛋白。而今有一條較從前「坦率誠實」的邪路似乎就在腳下——承認發達或不發達國家乳業都能做到的事情,我們這裏做不到,咱只好人往低處走,咱主動生產全世界質量最差的牛奶。

制定產品標準,尤其是食品、營養品達標標準,明確市場准入底線,限制並制裁偷工減料、摻雜使假的廠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好標準,維繫著市場與企業的公信力,保障著優勝劣汰的正常競爭環境,指導消費並引導企業往好處干、往高處走。

企業依據高標準營運產出好產品,和消費者追逐方向一致;而刻意制定利於企業又罔顧消費者權益的標準,結果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過去,消費者因擔心國產牛奶有毒而搶購外國奶;而降低標準,大家即便認為國產奶無毒,也能依據本國標準確認:國產奶的確是劣質品。

隨著乳業標準的降低與公布,就連接受「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理念的人,也失去了積極「挺國乳」的理由。喝了咱的奶,雖不至於病倒,但是也強壯不了誰——因為咱們的奶和人家的不是一種奶。

技術進步,乳業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乳業標準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滑,此情定然大謬。我們平日里聽「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這話,耳朵都磨出了繭子。到了真需要這話的時候卻聽不到聲音,中國乳業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轉自《博客中國》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