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27日訊】人類應付金融危機,即使相關研究連篇累牘,但是危機總是能悄悄地到臨、猛烈地擴散,在過程中,政府必須阻止危機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因此切割有之、圍堵有之,痛苦由不同的人承受。一樣有內部的激烈對抗,罷工抗議層出不窮。
和病毒突然來襲不同的是,金融危機難以預測,是因為現代經濟環境太過複雜,可以數字化的「金融」面只是表象,滾動的錢潮背後的實體面變動,才是危機的觸媒;貨幣太多、資產價格炒得太高,都只是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當經濟景氣不如預期,或是政策無法再支撐民眾對前景的樂觀預期,完成了充分條件,危機才會真的發生。
政府的作用,原是要維持可長可久的經濟發展,但要有這種能力,必須有一言九鼎的信用,以充當有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執行者的角色。
希臘如今面臨財政危機,舉債成本超過可以支持的限度,終於陷入困境;然而過去50年,美國政府的舉債上限提高了70次,如今公債殖利率仍維持在低點,因有能力籌措財源,而有機會在金融海嘯後恢復生機。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最新統計,其會員國的政府支出平均已超過GDP的45%,相較於2007年金融危機前不到四成,政府若未能減少政府支出,終將無以為繼,不是每個國家都像美國,另一個希臘,可能將會誕生,這說明政府財政式的危機仍然存在。
財政危機依然存在,末日博士羅比尼(Nouriel Roubini)甚至預測2013年是完美金融風暴有可能發生的一年,雖然當年6月也是常設性歐洲穩定機制(ESM)正式上路的時刻,實際融資能力達 5,000億歐元,可提供會員國家必要的救援,但羅比尼仍然擔心歐洲債務及美國預算赤字的問題,他的甚多追隨者也在敲著邊鼓。
金融危機當然有可能發生,但不應過度擔心。聯準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預估的實質經濟成長率為3.5%至4.2%,已經是1970年代以後較為強勁的成長。官方的預測雖然經常失準,然而,「每個人都會犯錯,羅比尼也不例外」,時代雜誌2009年將羅比尼選為年度百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時,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有這樣的評論,當然克魯曼也可能會錯,只是金融危機通常隱然而至,不會敲鑼打鼓而行,因為敵人不會強攻準備好的人。
金融危機很快成為歷史。但親眼目睹恐怖過程的人,很難從夢魘中完全逃脫,城市還在(The city was still there.)是該書最後一句話,城市原本就一直存在,就像危機的發生;可是誰也無法預測是從那裡開始,這才是危機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