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知難行易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6月25日訊】主流社會(Mainstream)的概念,好像人人都很清楚,但又都很模糊。一般認為,主流屬於文化的範疇,相對於支流和側流,是指社會內大多數人的思維和習慣,包括由媒體傳播的大眾文化。相比之下,“非主流”則指社會內少數人的“亞文化”(支流)和“對立文化”(逆流)。主流社會的電影,常指好萊塢的大片;主流社會的媒體,是讀者和觀眾群最大的報刊和廣播電視;主流社會的壓力,則通過“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施加,會驅使個人去符合團體的觀念和習俗。

能否融入主流社會,似乎成了海外華人的心病,有人把“融入”當作成功的象征和奮鬥的目標。華人談及“融入西方主流”時,所抱怨的多是沒能進入企業管理層或社會上層;甚至有人認為“主流社會”隻是婉轉的說法,其本質是有錢有勢的“強勢群體”,那才是混跡主流社會的前提。這種認知上的誤區,顯然帶著中國畸形社會結構的烙印,和人們對權勢的膜拜。對於主流社會,人們需要意識到這首先是文化的概念,而要融入社會主體,必須融入其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習慣,這些文化元素的綜合。

主流社會不是什麼

究竟什麼人構成主流,主流和上流、菁英、富人及中產階級是什麼關係呢?應該說,主流社會不是上流社會,或者不僅僅是上流,但上流卻是主流的中堅。主流也不等同於菁英(Elite),菁英階層和上流社會一樣,是主流的領袖和先導。菁英階層之外,跟隨菁英的主體人群,奉行同樣的價值觀念,承載文化的傳統,就也是主流。主流和富人也有所不同,前者是文化的概念,後者是經濟的分野。絕大多數富人,除了孤島隱者,因為屬於上流,所以也應是主流,會對主流文化起到影響。主流社會應該包括上流社會、菁英階層和富人,也包括中產階級,尤其是上中產階級的人們。主流作為社會的中堅和主體,是可以影響全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 人群,包括政界、企業界、教育界、媒體及演藝娛樂界的人士。

上流社會的特點

對大部分處於中層的人們來說,上流社會、菁英階層和富人往往具有神秘色彩。但接觸上層會發現,越上層的人越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但要接觸上流,如果不是一個圈子的,必須通過許多把門的(Gatekeeper),而這經常不太容易。人們說閻王易見、小鬼難纏,確有幾分道理。

上流社會的人喜歡如意和舒適,舍得花大錢,但不亂花小錢。美國中產階級開豐田佳美(Camry),每輛2萬美元,座椅上有2個機械的姿態控製;上流社會開奔馳S係列房車,座椅上有4個電動控製按鈕、4個位置記憶,一輛要9萬美元。但加油站兼便利店的經理會告訴你,開大奔的人來加油,加完就走,最多買瓶果汁; 工薪層開豐田來加油,歡天喜地大買特買,連吃帶喝一起上,完全沒有意識到便利店的價格比起超市,要高出至少4成。

亞特蘭大有本 《ATLANTA》雜志,面向高端人群發行了50年。雜志的餐館點評,會為讀者精心描述享受65美元一客的牛排的過程,周邊的環境和餐館提供的1,350 種葡萄酒。以前賓州有位朋友,典型的中產階級,他說怎麼也不理解他的富豪鄰居的舉動。富豪夫婦外出旅行,開車上了高速公路,想起回廊上一盞電燈沒關,就來 回多花一個小時回家關燈。這一個小時的油錢,足夠那盞電燈亮一個月。但這種觀念上的堅持,是其他階層的人難以理解的。

華人常抱怨的,是沒進入企業管理層、社會上層。但在主流看來,華人初來乍到,許多就進入了他們難以進入的科技、教育和自營企業等領域。中國國門打開後,許多菁英流落海外,因而有人探討為什麼中國的菁英不能融入美國主流。留美學生論壇上,這也是經常的話題。有人說即使做與美國人同樣的工作,穿同樣的衣服,住同樣的房子,說標準的英語,吃一樣的飯,還是不能融入主流,因為沒參加過童子軍、夏令營,沒看過聽過他們從小到大看過的幾百部電影、幾千首歌。當美國人談及這些問題時,中國人無法插嘴,所以不算融入主流社會。

華人為何難入主流

華人為何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語言的掌握,包括口語和俚語的運用,雖然是第一個障礙,但並不是太大的障礙;口音也不是問題,隻要語法正確就好。其他對西方曆史和文化的了解也不太困難,能聽懂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的幽默和玩笑,就差不多了。

美國主流社會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和尊重他人的理念。從自由理念衍生的,有如何保障自由,如何預防對自由的壓製,如何懲戒侵犯自由的行為。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經濟自由、企業自由、文化自由、信仰自由,乃至擁槍自由。華人要融入主流,既困難也不困難。但觀念上如果不改變,比方說在對持有不同意見、不同信仰、不同政治觀點的同胞的態度上,如果忘記了主流社會寬容、善良的特性,而繼續持有偏執、偏激和黨文化中假惡暴的觀念,在這樣的心態下奢談融入主流,不啻緣木求魚。

讀過一位不知名華人女士的故事,她認為在顯現出華裔優秀品德和善良天性時,她已融入了美國社會。她參加消防隊的鄰居聯席會,為社區學校募款,參加年度遊行,同街角老太太議論選舉,到附近農莊買蜂蜜時送給老農一串中國結,到美國鄰居家做客時帶上青島啤酒,7月4日門前掛起美國國旗。所以她認為,融入美國社會並不難,隻要你不把自己當外人就行。這種態度,其實非常的健康和大度。

世上事“知易行難”亦或“知難行易”,人們往往各執一詞。在大多數事物上,確實是“知易行難”,國人明知佛法真道就在眼前,卻不能勤而行之。但在如何融入主流社會的問題上筆者覺得,至少對大陸人來說,還是觀念的轉變最難,該算“知難行易”。

──轉自《新紀元周刊商管智慧專欄》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