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6月18日訊】(新唐人綜合報導)蔣介石的日記被蔣家媳婦捐出後,曾擔任蔣侍衛長的前軍事強人郝柏村寫了一篇《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1945——1949》受人矚目,文章主要是郝柏村對國共內戰時共軍殘暴狡滑,國軍壯烈成仁事件的評價和回顧。
國共內戰
《BBC》報導,蔣介石生前寫了58年日記,對中國現代史最為重要是從1945年抗日勝利到1949年大陸陷共這5年,從日記中可以找到國民黨失敗而共產黨佔勝的真相與因果,進而自歷史脈絡中探索兩岸未來應走及能走的方向。
郝柏村從《蔣介石日記》解讀了國軍對國共內戰失敗的評價和回顧。郝柏村在書中指當時共軍的戰鬥力堅強,國軍的戰鬥力脆弱,當時在中共控制區內國民黨很難生存,因在國民黨控制區內共軍無所不在。
國民黨領導抗日勝利後,解脫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不僅蔣介石的聲望如日中天,國家也晉為「五強之一」,但不旋踵間國民黨的400萬裝備優良的國軍,卻被100萬「小米加步槍」的共軍瓦解。
書中指,表面上看這是軍事的原因,但內裡是文化、政治因素,參加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人,多為有志之士,深受儒教影響,骨子裡有「天下為公」的民主基因,即使與敵人鬥爭,也非完全不擇手段。
書中還說,當年的重慶是國民黨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但共產黨在那裡也設有組織,周恩來整天與「民主人士」和中外記者周旋,「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每天散播國民黨的「醜聞」,攻訐國民黨的政策。
蔣介石戰略錯誤
郝柏村在文章中指,除了國民黨的這點「民主基因」造成國軍難以生存外,國共內戰期間蔣也犯下一些軍事戰略錯誤,致使其戰略始終居於被動。從蔣介石的日記中看出,在國共內戰期間蔣介石是以最高統帥身份直接決策指揮,當時的參謀總長只是奉命執行者,而這種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到第一線軍隊作法,在郝柏村看來並不恰當。
郝柏村在書中指出,一些國共戰爭中蔣介石的具體失策,像是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在1947年向蔣介石建議,主動放棄吉林,長春及石家莊等重要據點,未被蔣介石接受,而蔣介石在1947起以戰略守勢來改變劣勢,在國軍兵力居於劣勢下仍尋求決戰,正中了共軍下懷。
郝柏村認為,蔣介石在國家內外局勢極度艱難的時刻,毅然推動制憲法,雖非完善,但使中央政府退守臺灣有了法理依據,也為在臺灣推行民主政治奠下了基礎。
國軍當年雖失敗但現今臺灣卻是成功的
台灣《聯合報》評論,反觀中共,當年雖然霸佔了大陸,以為「馬上得的天下」,亦可以「馬上治之」,於是各種極端酷虐的政治運動相繼展開,不僅殘害了大批的菁英人士,且使國力疲憊,民不聊生。
評論認為,雖然現今大陸的經濟發展了,但政治制度仍然落後,外則因人權等問題受國際的挑釁與貶抑,內則貪汙盛行,貧富懸殊,民怨叢生。胡錦濤倡導「和諧社會」,然而社會不和諧也;黨政軍警全力「維穩」,然而民間不穩定也。
評論認為,國民黨當年雖然失敗,但在臺灣從事經濟與民主兩方面建設,都是成功的;中共當年雖然勝利了,但民主建設上卻乏善可陳;縱然以數千枚飛彈瞄準臺灣,但戰爭並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