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取代核能 10年內無解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4月5日訊】-核能行不行專題之2(中央社記者林淑媛台北5日電)日本福島核災讓人聞「核」色變,但台灣若完全廢核,只能改由燃氣電廠取代,不僅電價要大漲,天然氣轉為基載後的安全存量馬上從15天降為7天,取得氣源也是個問題。

至於是否可以用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取代核能發電,經濟部常務次長黃重球說,首先要克服土地取得問題,核電廠不需要太大土地面積,再生能源卻需要大片土地,他認為「這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很難做到」。

經濟部國營事業委員會副主委陳昭義坦言,「現在廢核,替代能源完全是無解」。黃重球也直言,要由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替代核電,「不僅是電價漲的問題,氣源掌握也有問題」。

日本東北規模 9的地震,引發大海嘯與福島核電廠災變,讓同處地震帶、也有 6部核能機組台灣再次掀起核能存廢爭論。

不可否認,核能發電是台灣重要能源。台電公司主管說,現有 3座核能電廠占尖峰負載的比重為 14.8%,若停止發電,備用容量率將降至7.4%,若再扣除故障、檢修等不可用容量後的備轉容量率僅為0.1%。

台電認為,核電作為基載發電,若停止發電,備轉容量率僅0.1%,備轉容量恐嚴重不足,為確保電力系統安全,必須局部輪流限停電;這意味停止核電運轉,供電馬上出問題。

簡單來說,發電有 3種不同層次:基載、中載和尖峰發電(尖載)。核能發電是基載,也就是除非故障或歲休,白天及晚上都持續發電,是穩定供電的關鍵;其餘的中載和尖載則是調節電力需求使用。

台電發言人李鴻洲表示,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這些再生能源都不可能作為基載發電,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都得要有風力、有太陽時才能發電,並不穩定,不適合作為基載發電。

穩定的電力不只攸關民生,對產業更是致命的關鍵。以台灣重要的「兩兆」產業-半導體和面板來看,晶圓代工業和面板業者都表示,備用電源主要是用於安全設施及緊急應變,只要供電不穩,就無法生產。

福島核災事故發生後,經濟部長施顏祥即指示經濟部能源局進行各種情境模擬,若現在立即停止核一、核二、核三廠運轉,核四也不商轉,替代能源可以說是無解。

陳昭義對中央社記者說,核能電廠是24小時基載,雖然天然氣是相對潔淨能源,若要提高目前裝置容量占全部能源配比30%的天然氣配比,以替代核能發電,天然氣原先的中載(白天運轉)以及尖載(尖峰燒氣)就要像核能電廠一樣24小時運轉。他說,「天然氣要比現在多出 2倍至 3倍的發電量,做得到嗎?」

負責督導能源業務的黃重球,近來也密集與能源局討論。他說,停掉核電,要考慮二氧化碳排放,改由天然氣發電,考慮的重點不僅是電價漲的問題,還有「氣源掌握以及運送問題」。

黃重球說,目前天然氣正常儲存量是15天,但這是在天然氣電廠不全開的狀況下,如果電廠滿載,現在天然氣的供應量根本撐不到15天,「只能撐到 7天,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目前台灣的天然氣源主要來自中東卡達、印尼與澳洲等地,全世界搶「氣」都搶得很兇。

  黃重球認為台灣若要讓天然氣發電成變為基載、24小時發電,氣源會是很大問題。現在只有台中港 3個儲存槽以及永安接收站 6個儲存槽,要加重天然氣發電比例,必須要增加天然氣儲存槽,「就算現在開始建,也要到2019年才會完成」。

目前核電發電量占比是20%,陳昭義說,過去10年以來,只有桃園大潭火力發電廠替北部供電提供重要支撐,其餘如核四、深澳、林口、通霄電廠、彰濱工業區火力發電廠與大林電廠等,都無法如期運轉。

蓋一個電廠至少要7至8年,多則10幾年,近來環保意識高漲,即使沒有核安疑慮,也有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施顏祥說得坦率,「能源有很多選擇,只是要付出多少代價的問題」。

然而,就國家整體發展而言,不管廢不廢核,電力穩定必須是優先選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