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建筑學的曠古傑作 大岳太和宮(上)

Facebook

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擁、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譽為“一柱擎天”,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信士香客,還是遊人墨客,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太和宮還有一個俗稱,叫金頂。明永樂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歷時4年,在險峻陡峭的峰頂建成這雄傳瑰麗的建筑群。建成後明成祖嘉封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皇家建筑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躍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城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實上,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太和宮整體建筑佈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筑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溥的藝術效果,有著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古人稱之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雲山足下環”,並說這是“補秦始漢武之遺……,歷朝罕見”。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筑專家無不驚嘆大岳太和宮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統一,認為這是曠古之傑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天門

在攀登武當山金頂的古神道上,建有三座天門,額書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三座天門均為明永樂十年在元代舊址上敕建,磚石結構,歇山頂式,下層為石雕須彌座,石雕的水盤檐為仿木結構。三座天門氣勢恢宏,依次屹立在數千級飾欄石階之間,古人讚美曰:“雲梯萬級,挂懸空之霽虹,逼霄漢於咫尺”。

  古代建筑師們在古神道上設置三座天門頗具匠心,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天門是通往天宮神闕的要道,其高大穩固烘託渲染著天界的神聖莊嚴,使朝拜者一步步加重心靈上的敬仰肅穆之情。同時,攀登金頂的神道雖有石階護欄,仍陡峭崎嶇,攀行艱辛。朝拜者在艱難行進中,猛然發現眼前屹立的高大天門,會從心底迸發出激情,力量倍增。這種體驗是審美情趣的升華。史書記載,過去朝山進香的信士香客,每走近天門,則歡呼雀躍,萬山回應,經久不息。

金頂朝聖門

  朝聖門,顧名思義,就是朝聖者必經之天門,是體現武當山古建筑群節奏和韻律的重要建筑之一,在這裡,自然風光和建筑巧妙的結合,使遊人審美心理得到進一步升華。

  遊人沿著明代登金頂的古神道,經歷一、二、三天門的艱苦跋涉,有這裡,只見金頂紫金城高大的城牆就在身邊,雄偉的天門傲視群山,舉世聞名的金殿即將躍入眼帘…… 親身攀登在萬疊雲山中的人們心理上會產生極大的愉悅,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會使人力量倍增。這時,抬眼望去,威嚴壯麗的朝聖門橫亙在面前,讓人在愉悅中又產生出急切和肅穆。

  有古建筑專家說,朝聖門猶如神來之筆,它巧妙運用環境空間和宗教理義,製造出使人心理髮生急劇變化的氛圍,是古人智慧的具體體現。

妙華岩

  妙華岩位於武當金頂以西距清微宮一公里的逍遙峰的山腰間,這個地方雖然很少有人涉足,但它在武當道教歷史上卻地位顯著。

  元代,這裡就有道教建筑,明永樂十年又在原址上重建岩廟。妙華岩環境十分清幽雅緻,林木蔭密,鳥語花香,又稱妙花岩。明代大文豪王世貞到這裡後,賦詩讚嘆:六銖姹女天衣,貪散天花不歸。我醉露眠岩側,滿身花雨霏微。

  大約在公元八世紀,就有隱士在這兒修煉,到十二世紀就有了可靠記載,證實清微派第十代傳人黃舜申在此傳高徒葉雲萊。葉雲萊又在此處心傳妙法,手傳道法,授徒數百人,使武當清微派成為當時道教重要流派之一。

  妙華岩還有一個俗稱,叫“油罐兒”。那是因為岩廟內有一個石坑,傳說明代大修武當時,石坑就一個勁地朝外冒油,食之不盡,用之不竭,使大修武當的三十萬軍民炒菜用油不再成為問題。後來人們逐漸忘了它原來的名字,順口而出就叫它“油罐”了。

清微宮

  清微宮是明大修武當時首建的八宮之一,在武當山古建筑群中居重要地位,位於武當金頂以西約1、5公里處,四周群峰環列,環境清虛悠靜。

  據考證,清微宮初創於唐宋,元代這裡的建筑就頗具規模。明永樂十年敕建玄帝殿、山門、廊廡等31間,賜額“清微天宮”。明嘉靖年間再次擴建,殿宇道房達300餘間。清微宮建筑早已毀損殆盡,現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是當年清微宮的遺址,範圍近千畝,由此可見它當年的盛況。

  清微宮在武當山道教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這裡曾經高道雲集,是武當道教重要的講學傳道的場所,也是遊方道士和金頂太和宮養老道士清修的地方。

  史料記載,元初被忽必烈“欽授領提點,任武當護持”的清微派道士葉雲萊就在這裡授徒傳道。元代新武當派創始人張守清,在這裡開設講習班,“爭聽其講者4000餘輩”。據專家考證,在元代,這裡是清微道法向北傳播的中心。

中觀

  相傳,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龍捧聖至天宮後,玉皇大帝在瓊臺冊封真武為北極玄天上帝。因此,人們認為武當山瓊臺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

  瓊臺觀,在元代稱為“瓊臺宮”,明朝改宮為觀。分為瓊臺上觀、中觀和下觀三個建筑單元,是武當山三十六觀中最大的道觀之一。

  瓊臺三觀各有非常好聽的名字,上觀叫“白玉龜臺”,中觀叫“紫岳瓊臺”,下觀叫“玉樂霄臺”。歷史上,三觀之間借山勢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間由亭橋相聯,故有在三觀之間走動“出門不見天,下雨不濕鞋”的說法,可見當時瓊臺觀的建筑規模是宏大而奇妙的。

  但經過數百年歲月和戰亂兵火,瓊臺道觀房屋毀損嚴重,現在的上觀,僅存有遺址和石雕龜蛇,是目前武當山發現的最大的石雕“玄武”。

  瓊臺觀的下觀也僅存有搖搖慾墜的大殿和幾間道房。相傳,下觀是武當山道人養老的地方,所以在它附近的山坡上隨處可見道人的墓塔。

小武當

  七星樹位於七星岩下,相傳這裡有個水池,池中有七顆石子美如北斗七星,晴朗之夜閃閃發光,名七星池。發生一次山崩後湮沒了七星池,卻長出七棵巨大的杉樹,夜晚樹葉晶瑩發光,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樹。

  七星樹旁有一座酷似武當天柱峰頂端山尖的小山峰,其體量大小恰好可以安在天柱峰頂,所以人們又把這裡叫小武當。大自然造物的奇妙,成為產生神話傳說的素材。相傳,武當金頂原來由無量佛坐鎮,真武大帝受封坐鎮武當山時,無量佛不肯讓位。雙方商量後無量佛願意讓出八步之地,誰知真武量出的八步之地竟有800里。真武對無量佛說,我只受香,你可受福。說完揮劍削去山尖,無量佛連同他的小石殿,飛到這裡,變成小武當。至今,小武當上還有無量佛的小石殿。可能是因為這個傳說,過去,朝山進香的隊伍,要邊走邊念叨:“祖師爺受香,無量爺受福”。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