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岳太和宫建在众峰拱拥、直插云霄的武当最高峰——天柱峰的绝顶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
太和宫还有一个俗称,叫金顶。明永乐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历时4年,在险峻陡峭的峰顶建成这雄传瑰丽的建筑群。建成后明成祖嘉封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皇家建筑为“大岳太和宫”。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
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使殿堂道房多达520间。而在那次扩建之后,这里的称谓有了变化,以金顶城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实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太和宫整体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构筑上借其峻险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滂溥的艺术效果,有着垂悬中的稳重和独步云天的威严。古人称之为“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并说这是“补秦始汉武之遗……,历朝罕见”。
来过武当山的世界遗产专家、空间学专家、建筑专家无不惊叹大岳太和宫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统一,认为这是旷古之杰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天门
在攀登武当山金顶的古神道上,建有三座天门,额书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三座天门均为明永乐十年在元代旧址上敕建,砖石结构,歇山顶式,下层为石雕须弥座,石雕的水盘檐为仿木结构。三座天门气势恢宏,依次屹立在数千级饰栏石阶之间,古人赞美曰:“云梯万级,挂悬空之霁虹,逼霄汉于咫尺”。
古代建筑师们在古神道上设置三座天门颇具匠心,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天门是通往天宫神阙的要道,其高大稳固烘托渲染着天界的神圣庄严,使朝拜者一步步加重心灵上的敬仰肃穆之情。同时,攀登金顶的神道虽有石阶护栏,仍陡峭崎岖,攀行艰辛。朝拜者在艰难行进中,猛然发现眼前屹立的高大天门,会从心底迸发出激情,力量倍增。这种体验是审美情趣的升华。史书记载,过去朝山进香的信士香客,每走近天门,则欢呼雀跃,万山回应,经久不息。
金顶朝圣门
朝圣门,顾名思义,就是朝圣者必经之天门,是体现武当山古建筑群节奏和韵律的重要建筑之一,在这里,自然风光和建筑巧妙的结合,使游人审美心理得到进一步升华。
游人沿着明代登金顶的古神道,经历一、二、三天门的艰苦跋涉,有这里,只见金顶紫金城高大的城墙就在身边,雄伟的天门傲视群山,举世闻名的金殿即将跃入眼帘…… 亲身攀登在万叠云山中的人们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愉悦,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会使人力量倍增。这时,抬眼望去,威严壮丽的朝圣门横亘在面前,让人在愉悦中又产生出急切和肃穆。
有古建筑专家说,朝圣门犹如神来之笔,它巧妙运用环境空间和宗教理义,制造出使人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氛围,是古人智慧的具体体现。
妙华岩
妙华岩位于武当金顶以西距清微宫一公里的逍遥峰的山腰间,这个地方虽然很少有人涉足,但它在武当道教历史上却地位显着。
元代,这里就有道教建筑,明永乐十年又在原址上重建岩庙。妙华岩环境十分清幽雅致,林木荫密,鸟语花香,又称妙花岩。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到这里后,赋诗赞叹:六铢姹女天衣,贪散天花不归。我醉露眠岩侧,满身花雨霏微。
大约在公元八世纪,就有隐士在这儿修炼,到十二世纪就有了可靠记载,证实清微派第十代传人黄舜申在此传高徒叶云莱。叶云莱又在此处心传妙法,手传道法,授徒数百人,使武当清微派成为当时道教重要流派之一。
妙华岩还有一个俗称,叫“油罐儿”。那是因为岩庙内有一个石坑,传说明代大修武当时,石坑就一个劲地朝外冒油,食之不尽,用之不竭,使大修武当的三十万军民炒菜用油不再成为问题。后来人们逐渐忘了它原来的名字,顺口而出就叫它“油罐”了。
清微宫
清微宫是明大修武当时首建的八宫之一,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居重要地位,位于武当金顶以西约1、5公里处,四周群峰环列,环境清虚悠静。
据考证,清微宫初创于唐宋,元代这里的建筑就颇具规模。明永乐十年敕建玄帝殿、山门、廊庑等31间,赐额“清微天宫”。明嘉靖年间再次扩建,殿宇道房达300余间。清微宫建筑早已毁损殆尽,现在我们目光所及之处是当年清微宫的遗址,范围近千亩,由此可见它当年的盛况。
清微宫在武当山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这里曾经高道云集,是武当道教重要的讲学传道的场所,也是游方道士和金顶太和宫养老道士清修的地方。
史料记载,元初被忽必烈“钦授领提点,任武当护持”的清微派道士叶云莱就在这里授徒传道。元代新武当派创始人张守清,在这里开设讲习班,“争听其讲者4000余辈”。据专家考证,在元代,这里是清微道法向北传播的中心。
中观
相传,真武大帝修成大道,五龙捧圣至天宫后,玉皇大帝在琼台册封真武为北极玄天上帝。因此,人们认为武当山琼台是真武大帝的受封地,而倍加崇拜。
琼台观,在元代称为“琼台宫”,明朝改宫为观。分为琼台上观、中观和下观三个建筑单元,是武当山三十六观中最大的道观之一。
琼台三观各有非常好听的名字,上观叫“白玉龟台”,中观叫“紫岳琼台”,下观叫“玉乐霄台”。历史上,三观之间借山势起伏修建有24座道院,道院之间由亭桥相联,故有在三观之间走动“出门不见天,下雨不湿鞋”的说法,可见当时琼台观的建筑规模是宏大而奇妙的。
但经过数百年岁月和战乱兵火,琼台道观房屋毁损严重,现在的上观,仅存有遗址和石雕龟蛇,是目前武当山发现的最大的石雕“玄武”。
琼台观的下观也仅存有摇摇欲坠的大殿和几间道房。相传,下观是武当山道人养老的地方,所以在它附近的山坡上随处可见道人的墓塔。
小武当
七星树位于七星岩下,相传这里有个水池,池中有七颗石子美如北斗七星,晴朗之夜闪闪发光,名七星池。发生一次山崩后湮没了七星池,却长出七棵巨大的杉树,夜晚树叶晶莹发光,如北斗七星,故名七星树。
七星树旁有一座酷似武当天柱峰顶端山尖的小山峰,其体量大小恰好可以安在天柱峰顶,所以人们又把这里叫小武当。大自然造物的奇妙,成为产生神话传说的素材。相传,武当金顶原来由无量佛坐镇,真武大帝受封坐镇武当山时,无量佛不肯让位。双方商量后无量佛愿意让出八步之地,谁知真武量出的八步之地竟有800里。真武对无量佛说,我只受香,你可受福。说完挥剑削去山尖,无量佛连同他的小石殿,飞到这里,变成小武当。至今,小武当上还有无量佛的小石殿。可能是因为这个传说,过去,朝山进香的队伍,要边走边念叨:“祖师爷受香,无量爷受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