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通脹惡化 專家稱行政手段難收效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1月18日訊】(新唐人記者唐美華綜合報導)自10月份大陸報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以來,物價瘋漲。老百姓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 17日,中共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試圖抑制消費價格迅速上漲。專家認爲,中國物價最近漲幅加大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僅憑行政手段難以取得預期收效。

中國百姓再添“菜籃子大山”

中國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竄升到25個月以來的最高點,比去年同期上升4.4%。其中,占該指數三分之一的食品價格一路領先,攀升10.1%;非食品類僅增加1.6%。

這個星期,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的前十天內,中國36座城市18種重要蔬菜的平均批發價比去年同期增長62.4%。

面對CPI超預期增長,中國老百姓能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據中共官方對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數據,在監測的包括蔬菜、糧油、鮮肉類及水果共31個產品中,與9月份相比,共有24種產品價格上漲,約佔統計總品種的80%。比如蔬菜的價格上漲了30%,在一些地區甚至上漲50%。糧價、鶏蛋、食油和棉布等的價格全都上漲。

以前住房、看病、供孩子上學被中國的老百姓戲稱為三座大山。如今,讓普通百姓發愁的不僅是菜籃子,面臨著寒冬,又要承受天然氣上漲的壓力,真可謂雪上加霜。

外媒分析中國通脹惡化根源

據《美國之音》報導,經濟咨詢公司全球透視的中國研究部主任托德•李說,中國消費價格上行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推動。

他認為,中國今年夏天的旱災影響了農業生産,還有中國國內銀行貸款的急劇增加,其次,其它國家的寬鬆貨幣政策,也對中國的通脹産生推動作用。”

中國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存在貨幣發行過量的問題。此外,由于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農産品的成本和需求也導致價格上升。

倫敦經濟咨詢公司資本經濟學的中國經濟師馬克•威廉姆斯,他估計中國的CPI漲勢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中國(共)必須現在動手控制物價,防止通脹失控。

但是,威廉姆斯同時警告說,在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和分配失衡等問題沒有解决的情况下,對農産品和能源産品的强制限價措施可能效果非常有限。如果實施不力,反而會加劇供應短缺。

行政幹預難以收效

17日,中共官方宣布對糧油、蔬菜、棉花等農産品的生産、運輸、和供應加强管理,同時增加煤炭、成品油,特別是柴油的産生和供應,必要時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産資料價格采取臨時干預措施。

對中共官方推出的這一系列試圖抑制消費價格的措施,專家認爲,中國物價最近漲幅加大受到國內外多種因素影響,僅憑行政手段難以取得預期收效。

《中國證券報》一篇報道說,有關部門可能會推出各種措施來控制物價,包括限制食品價格、防止囤積、打擊農産品投擊和發放食品補貼。

17日《金融時報》指出,一般來說,控制價格往往會導致囤積或强制商品生産商降低供應量。

報導援引研究公司以威廉姆斯爲首的經濟學家話說,中國在2008年年初也采取類似的物價管制措施,要求大型生産企業在漲價之前必須逐項獲得許可,但在采取管制措施之後的數個月內,食品價格上漲沒有减緩,反倒加劇了。

他們還說,生産企業不管是增加出口,從更高的海外價格中獲利,還是限制中期內的産量,結果都會造成中國國內的關鍵産品短缺,害處可以說更甚于通貨膨脹。

法國興業銀行全球策略師格萊斯也認爲限價措施沒用。格萊斯說,實施物價管制是最壞的措施;物價管制不利于限量供應,物價管制不利于需求的减少。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另外說,貨幣條件寬鬆、人民幣匯率低估也在助推物價上漲,而北京限制排放、控制電力供應的政策,又使局面更加複雜。

野村證券說,投資者面臨的困難是,冬季不可預料的天氣可能會導致2009年的短缺再次上演,這可能會使政府采取比投資者預期更加嚴厲的措施。

據BBC報導說,在大陸,近些年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已經把社會矛盾激化得越來越尖銳。一般的中產階級現在也開始抱怨物價上漲太快。所以如果基礎生活物品的價格高漲到影響大多數人生活的時候,社會動亂當然就無法避免。

仲大軍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爲,無論現在實行怎樣的措施,幷不能完全控制物價上漲,而只能做到溫和增長,期望不會出現1988年和1994-95年那樣讓全社會慌亂的劇烈通脹。

調價“順應民意”?

不過,與此同時,中國各城市又在召開天然氣價格調整聽證會。

5月31日中國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提高國産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的通知》以來,各地先後舉行了居民天然氣銷售價格調整聽證會,各地價格已上調。有的地方不僅價格上調,對于老百姓的取暖補貼也已取消。

據《蘭州晨報》報導,蘭州民用天然氣價格上漲,甘肅省發改委的官員說,天然氣價格上調曾進行價格聽證會,是根據代表的意見漲價的,調價“順應民意”。

報導說,在兩個月之前,蘭州市已經將非居民用氣的價格進行了上調,其中“集中供暖(不含商用)用氣順調0.34元/m3,由現行1.13元/m3上調至1.47元/m3”。而居民個人天然氣供暖的價格,由現行1.13元/m3上調至1.70元/m3,提高了0.57元/m3。

報導說,這個冬天漲價的壓力,很多人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在居民自助采暖與集中供暖之間的差別價格對待,本身就不合理。

有關人士指出,政府聲稱研究部署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衆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是唱高調。可怕的是,負有調控價格職責的政府部門,用“順應民意”的說辭來為壟斷行業的漲價做掩護,實際上是政府失信於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