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魔鬼細節” 港人普選路茫茫 (1)(2)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1月7日訊】新聞週刊(242)今年6月,北京當局接納了香港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功能界別”改良方案,換取了民主黨在立法會的支持票,在兩者互相配合下出爐的2012年香港政改方案,終於在其他泛民主派的反對聲中獲立法會通過。方案8月底提交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後,政改方案的落實程序已經到尾聲,剩下的就是在香港本地立法。然而,當港府將選舉安排立法建議提交給立法會審議時,之前許多泛民主派人士所擔心的問題,才真正的浮上檯面。

香港政府10月30日向立法會提交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選舉辦法安排的本地立法建議。泛民主派議員看過立法建議的細節後,批評相關建議有利於競選資源豐厚的親共政黨及建制派。

香港立法會議員(民主黨)李永達:“方案保守,處處設限,同時設計上荒謬。”

香港立法會議員(公民黨)梁家傑:“究竟這個立法建議會不會向著2017和2020年,將這個提名權、參選權以及投票權,將這個三權集中於一身呢?根本上政府完全是為一些既得利益者,一些壟斷政治權力的群體,繼續保駕護航。”

這份被外界稱為“魔鬼細節”的建議,在行政長官選舉方面,選委會人數由800人增加至1,200人,其中包括117個民選區議員名額,港府建議由400多名民選區議員以全票制選出。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出,由於目前民選區議員中,泛民主派只有約1百人,建制派有2百多人,若採用全票制,2百多個建制派區議員只要集中投北京指定的117人,泛民就連一個席位都拿不到。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儘管特區政府辯解過去一直都沿用為何今次不行,但是正如我之前講過,既然中央政府承諾香港人有真普選,邁向普選,過去容許這樣做,並不表示這是一個完美的制度而不需要改,你在這種全票制下你會勝者全勝,他會獲得所有的提名權的時候,是否真的能反映市民的意願。”

此外,特首選委會增至1,200人,而提名門檻維持八分之一的比例,本來就是小圈子選舉,150人的提名門檻對泛民來講更是遙不可及,遑論2017年參選行政長官了。

立法會選舉方面,直選及功能界別議席各增5席,其中新增的5個功能界別議席在民選區議員中產生,候選人必須獲得不少於15名民選區議員提名,以名單比例代表制選出。這項製造所謂超級區議員的建議,更受到各界批評。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15個提名帶來的政治效果就是,現在擁有最多區議員的黨,自然能夠提名最多的名單,那自然就是民建聯,在泛民政黨中能夠獨立、不需要依賴合作或是聯盟,能夠提到名的民主派政黨就大幅度減少,現在就只剩下民主黨和民協,而民協則剛好有15個。”

政府並建議選舉經費上限為6百萬港元,更有利於親共及建制派政黨。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一個區議員現在的收入大約1至2萬元,如果要籌足6百萬,就算政府給你3百萬,3百萬對於一個區議員這麼少人工都是天文數字。如果說政黨會支援區議員,但是如果能負擔這麼大的數字的政黨也是寥寥可數,就算是自由黨也都說數目太高。所以上述的建議也都很明顯是結構性有利於富裕的建制派。”

以民建聯為首的建制派一直有源源不絕的捐款,在08至09年度所謂的捐款高達5千5百萬,即使年前遇上金融風暴,數字也沒有減少,而民主黨和公民黨的捐款數目加起來,都不及民建聯的五分之一。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所以有一個很大的憂慮就是,會不會有一個很神秘的因素,民建聯都承認有部分是來自所謂中資機構的捐助,它們透過這些資源遠遠拋離對手,在地區選舉的之前或是之後,源源不斷的提供福利和服務。進而獲取選票。”

成名表示,今次市民看到草案的建議後,都感到很失望,所有的建議無不為建制派政黨鋪路。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不同的民主派如何處理這種失望,甚至是憤怒,他們能否和市民有一個良性互動,減少選民的無能感,這都會很影響未來民主運動的發展,不過中央既然再一次發出這麼清晰的訊號,就是不是真的將香港帶向真普選的前提下,如果香港的貧富懸殊和官商勾結的情況持續下去,我會覺得很容易激發民眾抗爭,透過群眾動員爭取民主和高度自治,這出現的機會會比以前更高。”

根據香港基本法的規定,政府提交立法會審議的修訂草案,只需要二分之一也就是30席就可以通過。

目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總數才23席,顯然無力否決。儘管2012年政改立法草案的內容仍有很多爭議,但獲得通過已是不爭的事實。港人爭取真普選的路仍是荊棘滿途。

攝影:潘在殊

剪接:李國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