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0月27日讯】中共想藉垄断稀土供应量来争取国际发言权
【热点互动】(1328)稀土为何让中国和西方人都生气?
主持人:观众朋友,关注全球热点与您真诚互动,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自从中日钓鱼岛事件之后,稀土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稀土也是高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近日又传出中国对日本以及欧美实行稀土的禁运或限制出口,更使稀土这个话题成为世界上一个焦点的话题。然而,我们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稀土禁运问题又持截然相反的态度。那么围绕着这一系列话题,今天我们有请资深评论员杰森博士为大家做点评分析。
杰森博士,我们来看一看稀土这个最近被炒得很热的话题。其实因为稀土并不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对这个事情并不清楚,那么稀土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您能否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杰森:稀土也有人叫它稀有金属元素,它大概是17种金属元素综合的称呼。有人把稀土叫作“高科技的维生素”,因为它用量虽然不大,但是在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不可缺失的作用。比如说导弹上用于制导的磁铁,它要求特别轻。用稀土的一个元素(镉)制出来的磁铁就比一般磁铁轻90%,所以在导弹上,还有风力发电机的马达上都得需要稀土制造的这种磁铁。
因为稀土特殊的光学和其它的物理化学特性,使稀土的应用面非常广,在很多高科技产业都是不可缺失。不管是军事上,还是通讯方面,还是新能源方面,它都成了一个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
而目前国际市场的稀土97%来自中国。全世界一年要消耗稀土大概12.4万吨,其中12万吨是由中国生产的,占全球整个稀土产量的97%。
在中国已经垄断了全球稀土市场,同时稀土又是高科技行业不可缺失的原材料的情况下,中国过去这几年开始采取逐渐减少出口配额量的政策,使得国际上稀土供应越来越紧缺。特别是今年9月份钓鱼岛事件之后,中国立刻暂停了对日本稀土的出口。
由此有人推测,中国是想用稀土这个垄断性的资源做为武器,在国际政治领域上拥有发言权。这样一来,稀土就把政治和经济因素都搅和在了一起,从而使得围绕稀土的一系列问题越发成为国际焦点。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对于一些国家,中国现在有意识地对稀土出口进行配额限制或是禁运。针对这样一个行动,部分中国人和西方人却有极大的不同观念。比如说,中国人认为我们限制出口是正常的,你西方人不要太霸道,你管我们究竟出口多少。那西方人又说中国人太不道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杰森: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认识上有一个巨大的鸿沟。产生这个鸿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共的信息控制使得中国人获取的信息很片面。他们只能拿到中共告诉他们的那一部分,没有看到另外一部分真相。就比如说,美国到底是不是在储备自己的稀土资源而不开发哪,还是因为是其它的一些问题而不出产稀土。中国人对这方面的情况只有一个片面的认识,拥有的全是中共媒体给他们灌输的那些知识。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中共教育的思想体系下,中国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西方人有差异。具体来说,世贸组织(WTO)对于国际贸易有一系列的规定和条例。2001年,当中国进入世贸的时候,对国际贸易组织有一系列的承诺。那么,对西方人来说,如果你承认世贸组织的条例,你就得遵循这个条例去做事,哪怕这个条例会使你眼前的利益受损。但是中共统治下的中国人通常有这样的一个思维习惯,那就是:条例是条例,合同是合同,虽然是白纸黑字,但是那是死的。而我人是活的,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我的应对办法。在我需要遵循的时候我可以遵循,在我不需要遵循的时候,我会想办法绕着走。这个观念对于脑子比较直的西方人来说就觉得很难接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是按着此时此刻的利益在说话,西方人更多的是按白纸黑字的条例在说话,所以中西两种观念上的差别也造成了对稀土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态度的鸿沟。
主持人:刚刚您提到两点造成了这个鸿沟,我想请您具体谈一谈,比如您刚刚提到第一点,在信息上造成中国人认知的差异和误解。这方面您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杰森:我看了一些中国大陆媒体对于稀土问题的报导,有个报导的题目甚至就叫做“美国强买中国稀土背后的真相”。它上面谈到两点,一方面就是美国有世界13%稀土的储存量,但是它整个稀土的产量却是零。这其中主要的目的是美国是为了将来的资源储备。但是,这是真实的情况吗?其实不是。
我们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美国是世界主要的稀土出产国。美国加州有一个莫利矿业公司 (MolycorpMinerals),它给全球供应稀土。但是因为当时中国要开发,要发展GDP,要挣外汇。于是,中国就拼命开发稀土。因为中国在整个稀土开发的成本上很低,因为中国环境上没有任何成本,而且,当时劳工的工资也是美国工人工资的1/40。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迅速地用它低廉的价格充斥了全球市场,把整个美国稀土工业打垮了。美国整个稀土矿业从80年代垄断全球到最近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零。这完全是因为中国靠破坏性的开发和低廉的工资这两方面完全从市场上冲击美国的稀土产业。
也就是,不是美国不想开发,想保留资源,而是它被中国这种恶性竞争给击垮了。而中国的宣传就好像美国总是有一个阴谋在任何一件事情后面。其实往往不是这样的。美国本身是靠经济推动的国家,很多都是因为经济行为自然发展到目前这个现实的,并不是美国政府的政治行为,更不是说有什么系统的阴谋在里头。
另外,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观点,它讲美国现在抓着阿富汗战争不放,也是因为阿富汗有稀土资源的原因。实际上这都是莫须有的。
中国很多宣传都是要给中国人灌输这样的观念──美国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国家,美国整体是有政治阴谋的,美国所有都是为利益出发考虑的。其实,这个观念本身是一个错误的信息。而中国人又看不到其它真实的信息,所以对美国或其他国家总有这样和那样的误解。
主持人:还有一些人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知道稀土的生产采矿这方面造成了环境巨大的污染,那么限制稀土出口的话,是不是可以有效地控制中国环境的污染。您怎么样看这个问题?
杰森:其实环境问题不是说人家有买方,所以中国的环境给烂下去了。不是的。中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中国官员本身的不作为、不管理造成的。是中共政府的不作为造成的整个中国环境的污染。这就好比如说,我家很脏,我不会怪你作为一个客人的把我们家搞脏了,我家脏的根本原因是我自己不收拾造成的。
中国稀土开采造成的中国环境问题的也是这个情况。例如,中国有很多省分有上百个各种大大小小的稀土矿,但是有稀土开采许可证的只有十几个,大部分的矿都是无证开发。而因为地方政府的官员跟矿产开发商有利益勾结,所以地方官员不管。有些野蛮开采的稀土矿,就是把挖出来的有稀土的矿料倒到一个坑里,然后往坑里浇上硫酸水进行处理,处理完把稀土拿走了,但是,酸水就四处流淌,流入农田就造成一大片的农田全部毁掉了。
去年,《纽约时报》对这种情况做了细致的报导,甚至追回来质问西方的公司,说你是不是有意去购买中国这种非法开发的矿产?这西方公司管理人员说不是的,第一、中国没有任何的材料告诉我哪些矿产是非法开发的;第二、它们就是有执照开发的矿产也在用破坏环境的方式开发。
这种不顾环境的野蛮开发是中国的一个整体现状。只要中共的官员不在环境上细致管理,有没有对稀土的出口禁运,其实对中国的环境来说都不会有什么影响的。禁运只能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为了绕过禁运,中国很多人用其它方式走私。比如把稀土混在钢材里一起出口,走私出去以后,再从钢里边把稀土提炼出来。中国每年因此而流失2万吨的稀土。从把稀土加到钢材里,到从钢材里再提炼出稀土来,这一过程造成全球多大的能源上的损失。
所以出口管制对中国环境的破坏性没有改善。同时,出口管制也只是让走私更加猖獗,让中间过程更加复杂一些。所以中国环境的恶化只是中共针对出口管制的政策拿来给中国老百姓交代的一个借口。实际上,中共政府的不作为才是真正让中国环境被矿产开发毁掉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很多中国人认为,稀土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这样开发下去的话,会不会对中国的根本利益上也不是好事?
杰森:我从一开始就是持这种观点。事实上,在80年代,中国就有人说中国不应该这样恶性的开发稀土资源,把资源廉价倾销到国际市场上。但是中共就是急功近利,它就是要这样做,其结果是:是,中国成功地占领了世界97%的稀土市场,好像在商业上很成功。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廉价的流失了大量珍贵的稀土资源。事实上中共在这过程中是对中国人犯了罪。
但是此时此刻,你是不是就有理由去出口管制和禁运呢?在这个问题上,你还得回过头来看另外的一个道义的问题。2001年,中国进入WTO(国际贸易组织)的时候,它是有一系列的承诺的,白纸黑字。WTO 有它的规章。WTO许多条例的主要理念就是为了全球贸易流通,你不应该过度的限制出口、限制进口,方方面面设置障碍。中国因为WTO的这些条例受益很大,整个中国商品充斥全世界,中国可以从全世界买来廉价的资源。这是中国受益的部分。
同时,当然WTO的条例是一个双方面的约束,你不能只想得到利益,你还要有一系列的责任在里面。某些方面你必须有一定的付出。在稀土问题上,很多西方人就说:你进入了WTO,你在WTO中获得了利益,那对当年入 WTO时的承诺你也得遵循呀。你不能为眼前的利益,说限制稀土出口就限制呀。
中国今年7月份就宣布,下半年稀土的出口配额减少72%,造成全球恐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际信誉损失巨大,造成其他国家对你这个国家和国民的信誉产生了一个危机。
这个问题其实是中共一贯不诚信的做法的延伸。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党文化的教育,让中国人认为好像这都是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国际上,这种签了合同,但是不按合同做事的行为却是让人看不起的。中共统治下的中国和西方是有这样一个理念上的差异。
主持人:好的,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节目只能进行到这里,非常感谢您的点评分析。观众朋友,也非常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