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社保起擴大城鄉差距作用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0月23日訊】 (新唐人記者松風綜合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玲指出, 中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非但無助於縮小城鄉差距,反而有擴大二者收入鴻溝的作用。

大陸消息,2010年10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經濟學)——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源發展”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銀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國大學、德國波恩大學、法國巴黎經濟學院、以及印度和烏克蘭研究機構的幾十名專家學者,圍繞“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糧食安全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在題為“強化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的演講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玲指出, 中國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非但無助於縮小城鄉差距,反而有擴大二者收入鴻溝的作用。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享有的社會保障的貨幣價值,相當於其可支配收入的53%。如果把這部分貨幣價值加算到城鎮居民收入上去,城鄉收入差距就會從純收入統計顯示的3.1-3.3倍,擴大到4.5倍以上;還會使基尼係數上升10%左右。朱玲表示,中國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的板塊分割狀況,使得整個體系既有失公平,又損失效率。 公共部門的就業者特別是公務員“保護過度”,非公共部門的就業者特別是農民和農村遷移勞動者“保護不足”。她建議,將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同等地納入城鎮職工醫療和養老保險,以便減少同類工作崗位的就業者因相互攀比而產生的改革阻力。

國際農經學會前主席、德國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約阿希姆-馮-布朗在演講中提出了建立“世界糧食儲備銀行”的設想。他指出。2007年爆發的全球糧食價格危機先于國際金融危機,2007-2010年間國際金融危機和食品危機的相互交織,加劇了食品和營養不安全問題,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貧困人口帶來了新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布朗認為,實現食品和影響安全需要健全的組織安排和管理,“當前的世界食品和農業管理系統一片混亂”,應當重新設計全球農業和食品的管理結構,技術領域本身的投資無法解決制度性缺陷。

在題為“中等收入國家與中國的貧困標準和貧困發生率”的演講中,世界銀行發展研究局統計部主任陳少華利用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指出,過去幾年的食品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減緩了全球減貧的進展。陳少華結合世界銀行的新貧困線標準,對中國的貧困和不公平狀況的最新進展進行了考察,指出2005年以來中國每天消費低於1.25美元的人口數量有所下降,但食品價格高漲以及貧困人口食品支出比例過高,導致中國貧窮率的下降速度減緩。

在與會專家的主題演講中,世界銀行發展研究局局長馬丁-拉瓦利恩以中國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他稱之為世界上最大和最雄心勃勃的通過現金轉移支付的扶貧制度——為例,探討了以現金轉移支付消除貧困過程中的激勵機制問題,並對中國低保制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匹配問題等進行了深入考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