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為什麼與幸福感背道而馳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0月9日訊】 (新唐人記者松風綜合報道)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原本是中國經濟最發達、資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卻不斷在下降。城市病(人口過於集中引發的社會問題)已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甚至有觀點認為,我國已經進入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期…逃離北上廣,能往哪裡逃。

據中國青年報深入報道,生活在大城市還有多少幸福感?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特大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託難、就醫難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困擾城市居民的生活。

這些不盡如人意的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名字:城市病,指的是人口過於向大城市集中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原本是中國經濟最發達、資源最集中的地方,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適度卻似乎在下降。

今年7月,北京市政協經過調查顯示,2009年年底,北京市實際常住人口已達1972萬人。北京市政協調研組測算的結果顯示,北京市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2003年8月,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00萬輛,到2007年5月,這個數字改寫為300萬輛。而從300萬輛到400萬輛,僅用了兩年7個月。從400萬輛到450萬輛,僅用了幾個月。2009年時這個數字突破600萬輛。

調研結果顯示,教育方面,在京接受義務教育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已由2000年的9萬人增長到2009年的41.8萬人,占學生總數的40%,其中66.9%在公辦中小學就讀,有些區縣教育支出的一半用於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此外,資源環境的壓力也更加突出。北京市政協調研顯示,目前北京市98%的能源靠外地調入。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資源僅為26億立方米,實際年均用水約36億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庫庫容、超采地下水及應急水源常態化維持。如果人口持續膨脹,南水北調的水量將被快速增長的人口所吞噬。

人口快速膨脹的問題不僅發生在北京,上海市2009年的常住人口為1921.32萬人,廣州市常住人口也已經超過1400萬。人口快速增長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已經在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

根據中國社科院發佈的資料,截至200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46.6%,這個數字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可以預想的是,在未來,我國將會有更多的城市步北京、上海、廣州的後塵。

“按照北京市的資源、環境承受力,能夠承擔的極限人口是1800萬,但現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經超過1900萬,瞬間人口已經達到2100萬。在這樣的人口與環境承受力的扭曲關係下,不出現城市病是不可能的。”中國行政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在他看來,中國的城市化出現了明顯的大城市化特點,城市發展戰略上沒有作出結構的調整,總是攤大餅、不斷擴張。由於城市化沒有能夠自然地走向城鄉一體化,城鄉之間沒有能夠實現高度的融合,城鄉的資源沒有實現自由流動,導致城鄉差距越來越大,人們肯定不斷湧向大城市。中國的基礎設施還不均衡,大城市基礎設施完備,而中小城市欠帳太多,人們不得不湧向大城市。大量外來人口進入大城市,城市的原住民生活必然受到影響。

在中國市政公用事業專家、《公權市場》作者徐宗威看來,如今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城市病已經越來越嚴重,已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城市有兩個基本功能,一個是經濟功能,另一個則是生活功能。如果過分看重經濟功能,那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GDP,怎麼賺錢怎麼做。在一味單純追求發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生活功能就會被忽視。公共綠地越來越少,房子越建越多。很多城市就是這麼做的,為了招商引資,不惜一切代價。

過去總是用GDP、效率來考核城市和幹部,現在提倡用綠色發展的考核指標。如果城市的管理者能以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作為管理城市的理念,城市病就能大大減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