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0月8日訊】為期六天的國際氣候大會正在中國天津舉行,做為世界第一消耗能源國——中國的環保措施,理所當然成為氣候大會的焦點。在去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後,中國逐漸展開了防止氣候暖化的舉措,但由於中共的政策違反國際貿易協定,而招致不少批評。
中國北方海港城市天津,從10月4號開始,湧進來自世界19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與氣候大會。這一次主要是為了聯合國11月在墨西哥坎昆(Cancun)的氣候峰會召開之前,舉行最後一輪談判。各國都想儘快達成共識,打造一份新的氣候協定,以取代2012年即將到期的全球變暖國際條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
「京都議定書」簽署於1997年,條約中指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可以不受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限制。不過美國因為反對這種豁免權,拒絕簽署。
最近,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以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使得中共在應對氣候方面的政策,格外受到國際關注。
英國伯明翰大學空氣污染控制研究所教授貝克(Jacob Baker)博士認為,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結果,中國無可避免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貝克:「亞洲地區包括中國和印度這些發展中國家,他們有太龐大的人口,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溫室氣體最大的排放國,印度也是,它排名前十,他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跟著他們的國家發展速度同時增長。」
這次在天津氣候大會上,中共負責氣候問題談判的官員謝振華表示,中國會取得積極進展,為年底的坎昆峰會做出貢獻。
中共還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的水平降低40%。美國辛辛那堤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台灣交通大學教授白曛綾,是空氣污染防制方面的專家,08年北京奧運期間,北京方面還曾致電白曛綾,請教她如何有效截制空氣污染。對於中共官方提出的減排承諾,白曛綾不看好。
白曛綾:「很難,你要有顯著的減量,目前為止我們看到最好的方式就是所謂的碳捕捉,那碳捕捉除非現在馬上有實際的商業化運轉的東西,而且要全面性的、普遍性的裝設,不然根本達不到,不可能的。」
白曛綾介紹,碳捕捉技術已經研發了將近20年,但礙於成本高昂,一直沒有普遍施行,也因此增加了目前推廣的難度。
白曛綾:「因為一旦做了這個東西以後,就是你要加裝一個防置設備進去,(造成)以後賣的電就會比較貴。除非整個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到了你不得不做的時候,這個東西才有可能被商業化。」
有外界分析,中共這次在氣候大會上表現出充份的野心,力圖與美國較量。近一年來,中國企業在一些環保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例如電動汽車、高科技電池,以及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技術。
但是,在中共政府的支持下,中國企業帶來了不正當的競爭優勢,違反了國際貿易協定。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上個月,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nited Steelworkers)向美國貿易官員申訴,指控中國的清潔能源企業,違反公平的政府補貼行為。而在上個星期,181名美國眾議員聯名向奧巴馬總統寫信,要求對中國使用「不公平貿易手段企圖壟斷全球環保技術領域」的做法拿出應對措施。
旅美的經濟學家、《當代中國研究》主編程曉農指出,中共之所以致力於發展替代能源技術,主要目地不是為了改善中國環境,而是為了搶佔國際市場。
程曉農:「比方講德國現在就面臨一個問題,德國是全世界政府補貼太陽能發電最多的國家,就是說工廠和居民如果在房頂上鋪設太陽能,政府會給予補貼,但是這個補貼最後都落到了中國手中,因為中國製造了大量的太陽能電池,但是並不是用在本國,而是賣到德國去,賺德國人的錢。」
2009年備受矚目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中共堅持有快速發展的權利,強調中國的每人碳排量遠不及美國,最終導致氣候峰會不歡而散,令外界大失所望。事隔一年,在天津氣候大會上,中共氣候變遷高層官員雖然答應和各國尋求共識,但依舊堅持,「富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比開發中國家高出許多,應該讓出空間給開發中國家。」
這也不難想像,已有報導指出,分析師和與會者都不奢望這次會議能有甚麼突破性進展。
新唐人記者梁欣、唐宇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