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三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10月6日訊】10月6日當地時間11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的Richard F.Heck(理查德·黑克)和兩名日本科學家Ei-ichi Negishi(根岸英一)、Akira Suzuki(鈴木章),表彰他們對“鈀催化藕連反應”(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的研究貢獻。

Richard Heck,1931年出生,任職於美国特拉華大學。Ei-ichi Negishi,1935年出生於長春,任職於美國普渡大學。Akira Suzuki生於1930年,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

三位科學家採用“碳原子和鈀原子相遇,再開始一連串的化學反應”,從而發現了“更有效的鏈接碳原子以構建複雜分子”的方法,這種方法大大提高了通過化學反應來生產複雜化學分子的可能性。

“鈀催化藕連反應”解決了有機化學中的難題,為化學家們提供了更加精確和有效的方法。該方法除了被廣泛用於研究領域之外,還將在醫藥和電子工業等領域中做商業用途。

美國之音記者採訪了Ei-ichi Negishi,問他為什麼選擇美國,他回答說,“美國是一個傑出的國家,有利於我的研究。當然對於一個在日本長大的人來說,第一關是學英語。後來我接觸了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使我覺得自己獲獎也是現實的了。”

三名科學家將共同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146萬美元)的獎金。

新唐人電視台 http://www.ntdtv.com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在化學領域過去一年中有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該獎項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獲獎者並主持頒獎。隆重的頒獎儀式於每年的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週年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的音樂廳舉行。著名的居里夫人曾在1911年獲得該獎項。

曾有兩位華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時年56歲的美籍華人錢永健因為在熒光蛋白標記技術的研究領域成就卓越而獲獎。

1986年,美籍華人李遠哲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發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

近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及其主要成就:

2009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約納什(Ada E.Yonath),因在核醣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

2008年: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為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獲獎。

2005年:美國的羅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羅克和法國的伊夫·肖萬,表彰其對烯烴複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4年:以色列的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的歐文·羅斯,他們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2003年:美國的彼得·阿格雷、羅德里克·麥金農,因為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獲獎。

2002年:瑞士的庫爾特·維特里希、美國的約翰·貝內特·芬恩和日本的田中耕一,他們因為對生物大分子的鑑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而獲獎。

2001年:美國的威廉·諾爾斯和日本的野依良治、美國的巴里·夏普萊斯,他們進行了對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和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