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0月3日訊】社區廣角鏡 2010-10-03
在車水馬龍的水泥叢林中,臺北市剝皮寮保存了長兩百公尺,從清代以下至日據時代的建築。走訪剝皮寮,就好像走入了時光隧道,回到過去。
拱圈型的騎樓,花崗岩的地磚,檜木製的門及窗戶,以及天花板上的古典燈飾,走在其中,彷彿能感受到先人在這條街上熙來攘往的景象。TR兩個字,代表著日據 時代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產出的磚頭。歷經滄桑的斑駁裝飾,仍隱約透露著昔日的繁華與優雅。這裡是臺北市的剝皮寮,現在仍保有許多清代以下到日據時代的建 築。
剝皮寮解說員 李麗卿小姐 :
「在剝皮寮我們看到的清代的建築還有編竹夾泥牆,它是利用竹片編成骨架,然後再混合黏土、粗糠,表面再塗上灰泥,這樣就成了所謂的編竹夾泥牆。清代的紅磚,它比一般的機器磚薄,我們可以看到它大約只有三公分左右,那大部分是用來做門框、或者是灶門。以前的廁所底下有個糞坑,纍積到某個程度,會有人來舀水肥。」
是巧合還是意外?在陰錯陽差下,這些珍貴的建築才得以被保留下來。
剝皮寮解說員 李麗卿小姐:
「剝皮寮在日治時代,就被劃為老松國小學校用地,所以一直無法改建,民國七十七年臺北市政府徵收以後,經過一連串的討論,最後決定以歷史建築的方式保留下來,所以我們走在剝皮寮裏,同時可以看到清代的店屋街道,從廣州街進來的話,我們還可以看到日治時代的牌樓厝。」
現在透過網路,動動滑鼠,在家裏就能探訪剝皮寮。
網路業者 江永明先生:
「他行前他可以透過我們網站,了解這個地區的一些3D的建模,還有這些文物這些古蹟的一些特色,例如這一次在萬華的剝皮寮,還有祖師廟,萬華的商圈,我們都鉅細靡遺地把它一一呈現出來,幾乎是跟實境是百分之百的吻合。通常我們會派工程人員,實地的拍照,尤其是古蹟廟宇,這些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它的拍照是要更精細的,讓遊客不管是行前行中行後,都能夠一再地去回味,他在這個行程當中,獲得的古蹟資訊是甚麼,讓他得到一些文化上面的氣息的一些提升。」
古蹟是歷史的活見證,也是歷史的目擊者,走入古蹟,體驗傳統建築之美,也體驗先人的生活。
新唐人亞太電視 廖緯武 台灣臺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