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伊春空難:航空隱患巨大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9月1日訊】(新唐人記者松風綜合報道)伊春“8.24”空難終結了中國民航長達69個月的安全記錄,也由此引發公眾對空難原因的猜測與探討。

機場硬體條件

“8.24”伊春空難發生數小時後,有媒體爆出消息稱,伊春是否具備完好的夜航條件引發討論。在一份南方航空公司黑龍江分公司運行安全技術部於2009年8月27日印發的“關於伊春/林都機場運行安全措施”檔的第三部分“伊春機場飛行安全措施”中,第一條就是“9月1日以後伊春機場原則上不飛夜航”,其他還有“晝間不在中雨、夜間不在有降水情況下著陸”、“不允許順風起降”等。

據瞭解,伊春林都機場於2008年7月開工建設,2009年8月27日通航。該機場也是黑龍江開通的第七個機場。林都機場位於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伊林經營所境內,距伊春市中心區直線距離約9公里。總占地面積達129公頃,跑道長2300米,寬45米,飛行區技術等級為4C級,可起降A320系列、B737系列以下機型。

伊春林都機場屬新建機場,機場地處山谷中,在空難發生後,有人推測該機場夜航條件比較複雜,加上當天晚上大霧,機場能見度底,可能是導致事故的原因。此次伊春空難發生後的第二天,失事飛機的黑匣子就已全部找到,這為確定事故原因提供了線索。

支線航空擴張迅速 設施不完備

2008年的一份航空行業內部報告顯示:未來20年,中國需要增加飛機3815架,包括2822大型噴氣式飛機,其餘是為支線配備的30–100座的噴氣式客機。1000架支線飛機的市場消耗,讓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生產的先進高性能ERJ-190型飛機擁有一幅美好前景。在“8.24”伊春空難發生後的第二天,河南航空公司就停飛了該公司旗下其餘架次的E-190客機。該飛機生產商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也在事故發生後,派出了技術人員趕往伊春協助調查。

支線航空呈現欣欣向榮之像,支線機場亦遍地開花。目前支線機場過度膨脹存在隱患,因盲目建支線機場,缺少必要的規劃,很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管理問題和安全問題。

黑龍江省機場集團管理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說,雖然近些年支線機場進行部分設備改造更新,但由於歷史欠賬多、短期內難以徹底解決,尤其是黑龍江冬季多雪,全省8個支線機場除冰雪設備嚴重欠缺,4個機場沒有盲降設備,一旦出現降雪、大霧等極端天氣,機場應對乏力。

支線航空配備隱患

支線機場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個別機場設施設備老化成為支線航空的重大安全隱患。一位曾經坐過此支線飛機的乘客抱怨,伊春林都機場基礎設施薄弱,不知道有沒有基本的盲目降設備。

對於此次空難事件,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民營航空公司哈爾濱分公司負責人說,從電視上看到受訪的乘客提出此次失事的飛機沒有落到跑道上,“好像落錯了地方”,這就說明問題可能出在塔臺的指揮系統有誤、機長的落點判斷有失職業水準,也可能是林都機場缺少必要的盲降設備所致。

專家建議,伊春飛機失事已經提醒,必須重視支線航空的安全隱患,支線航空不能盲目發展,在基本硬體設施跟不上的情況下,決不允許支線機場投入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