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天】康熙命编纂《字典》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4月9日訊】1710年4月8日(清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編撰《字典》。

全書依據明朝梅膺祚《字彙》和張自烈《正字通》兩書增訂而成,收字47035個,每字詳其聲音、訓詁。分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3卷,按214 個部首編排。采錄字形異體甚多,書證多取於經、史、諸子及漢唐元明以來的詩人、士子所述。書末《補遺》,收稍僻字、古字,《備考》收錄有吉無義,音義全元之字。

全書成於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但書中錯誤不少,經清王引之《考證》,附於書後,改正引用書籍字句論誤者2588條。 《康熙字典》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官修的字典。

《康熙字典》故事多

大部头的中国字典--《康熙字典》于1716年(康熙55年)日出版,至今还是很多人常用的工具书。《康熙字典》收字多,故事也多:两位总编纂未等及书出版即先辞世,王锡侯一家老小因考证而遭株连,前后上下牵连近百人。

据华夏经纬网1月14日报导,《康熙字典》的总纂官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大臣陈廷敬,陈廷敬原来的名字是陈敬,中间一个“廷”乃是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所赐。顺治十五年(1658年),个性洒脱的陈敬进京考进士时还拿着酒上考场,此举引发当时进入考场视察的顺治皇帝的注意,要考官记下名字。陈敬后来真的“才高一筹”,殿试第一名,顺治特赐“廷”在“敬”字前,以表示廷试时的际遇,从此陈敬就叫陈廷敬了。此后,才华横溢为官正直的陈廷敬官途顺利步步高升。

1710 年,康熙皇帝命张玉书和陈廷敬主持编纂一个大部头的字典,本来张玉书担任总纂官,陈廷敬辅助,没想到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继任总纂官后,为此部字典呕心沥血,终于在两年之后,书稿完成,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亲自题书“康熙字典”,还要陈廷敬撰写序言,抓紧出版。但是年逾七十的陈廷敬,却在未等字典出版就先去世了。

《康熙字典》自康熙49年起编,历时近7年才真正面世。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辑214部,收字47035个。

而乾隆年间,江西的举人王锡侯却是因为改编《康熙字典》而遭杀身之祸。王锡侯,江西新昌县(今宜丰)棠浦镇沐溪村人,虽博学多闻,广知天文地地,却仕途不达,38岁才中举人,之后就屡试不第。因为善于考证字音字义,所以对《康熙字典》做了精深的研究,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王锡侯觉得《康熙字典》收字很多,按照笔画查字使用者总是查到字却不能知其所有组词用法,而且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像散落的珠子。于是他就想出“以义贯字”的方法,把读音或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到一处,编写一部名为《字贯》的新字典,并且在友人的赞助下很快就出版了。

但是王锡侯有一个仇家王泷南发现他在《字贯》一书的自序中,说《康熙字典》“然而穿贯之难”一句,因此上告江西巡抚海成说王锡侯诋毁圣训,应该把他逮捕。海成赶忙上奏,乾隆帝看到奏折,认为确实是妄行著书立说。而且乾隆皇在翻看《字贯》后发现,王锡侯竟然把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讳直书,这属于大逆不道,罪不容诛。

王锡侯因此被问斩,连带儿子孙子也被处决;就连江西巡抚海成,上奏时建议革去王锡侯“举人”头衔作为惩罚,乾隆认为刑罚太轻,替罪人说好话,“大谬”,被判为斩监候(死罪,但并非立即执行),秋后处决;原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也因为都看过《字贯》一书,却没有能检出悖逆重情而革职等,上上下下牵连近百人。

考古新發現

2008年,在湖北阳新县城关的一名收藏爱好者江先生家中,笔者看到一部尘封近300年、保藏完好的清内府武英殿版《康熙字典》初印本。

  专家考证,《康熙字典》是清初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进程中的一大巨制,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下谕修典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颁行,历时6年。该典285年来一直是汉文学领域治学、研道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中的殿版原本,当时非达官贵人不能得,珍罕难觅。

  江先生家的这部典籍,卷首署名陈添梁(但不知陈氏为何许人也),开本尺寸为23.5cm×15.2cm,共线装40册,字典中独康熙名“玄烨”二字缺末笔,以避皇帝讳。

  这部字典纸张为御用开化纸,白色而坚韧细密,表面光滑,精美绝伦。全书采用精湛的内府雕版印刷,字体横轻直重,撇长而精,捺拙而肥,右折横笔亦肥而粗,秀丽美观;版式为四周单栏,白口多,黑口少,字行排列美观整齐,一目了然,版心中缝为单黑鱼尾。其刻写之精致,纸墨之优良,校勘之精心,装帧之华丽,几近尽善尽美。

  拂去历史尘埃,展露秀美容颜。如此皇皇40册巨制,经历了近300年的人世沧桑,仍完整无损,实属弥足珍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