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3月21日訊】
簡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孔子《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入則孝 (四)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解說:
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慎的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體受傷,會帶給父母憂愁;子女品德缺損,會帶給父母羞辱。
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有什麽困難?父母討厭我,我還是孝順他們,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賢人。
故事:
閔子騫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周朝)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德行與顏淵齊名,為二十四孝(註1)之一。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子騫對父母非常孝順,但後母很討厭他,用棉絮給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絮(註2)做子騫的冬衣。寒冬時,父親叫子騫幫他駕車,子騫被凍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繩,掉了好幾回,被父親責備,子騫也沒為自己辯解。
後來父親看他凍得臉色發青,用手一摸,發現衣服很單薄,撕開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後母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純棉做的冬衣。父親感到很悲痛,決定休妻。子騫淚如雨下,勸告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註3)後母聽了深受感動,終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對待三個兒子。閔子騫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傳遍天下。
註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嘆再也沒機會孝順去世的父母,就從古書傳記中挑出歷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編成“二十四孝”——虞舜、漢文帝、周朝曾參、周朝閔損、周朝子路、漢朝董永、周朝郯子、後漢江革、後漢陸績、唐朝唐夫人、晉朝吳猛、晉朝王祥、漢朝郭巨、晉朝楊香、宋朝朱壽昌、南齊庚黔婁、周朝老萊子、漢朝蔡順、漢朝黃香、漢朝姜詩、三國(魏)王裒、漢朝丁蘭、三國孟宗、宋朝黃庭堅。
註2:秋天的蘆葦,花穗上包裹種子的絨絮,有點像棉絮,但保暖效果遠不及棉絮。蘆絮隨風飛散,可幫助種子傳播,俗稱蘆花。絮,附在植物種子上的柔白細毛。
註3:母親在的話,兒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親如果離去,三個兒子都遭風霜啊!單,衣服單薄,挨凍受寒。
文選自:正見網
《弟子規》(視頻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