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兩會」與兩「不會」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3月7日訊】又是一年一度的「兩會」季節。匆匆拿到記者簽證,但臨上飛機前自己倒先在倫敦接受了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採訪,介紹BBC對中國「兩會」的關注點以及報道安排。

新華社稍早對BBC中文總監李文進行了專訪。中國的國家媒體都被調動起來,看來北京比較在乎西方媒體的反應。其一「會」也。

一下飛機,就有人在等候出租車的地方分發英文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不料帶到酒店後起了「示範」作用,今天早晨酒店給我的報紙也是它,而不是通常的中文報紙。

《中國日報》曾是在中國大城市的西方人閱讀了解中國的唯一日報,但《環球時報》英文版打破了它的壟斷地位,我想這是中國大舉擴張「兩社、兩台、兩報」的意外收獲吧。

幾天來,陸續看到過一些關於如何限制外地車輛進京以及監控「異議人士」的消息,考證起來有點難度–但也不是不可能。在北京的大街上見到過一些警車,掛外地車牌,標有某某公安司法字樣,其中有遼寧的。難道那邊哪位縣太爺又犯橫,要在「兩會」期間到北京來提人不成?

「明事理的」的哥告訴我,它們既不是借調來為「兩會」服務的,也不是來提人的,而是各地進京來「突擊清理」的,把那些「頑固不化的」上訪「專業戶」悄悄地帶回 原籍,否則本省市的代表們來了,不僅沒面子,恐怕還要有人丟官。所以,各地官員都「會」在這個節骨眼上使用自己掌握下的司法機器。

「不會」

假如這些代表們真能「代表」這些上訪者,該化解的化解,該向上一級推動的推動,那又會是個什麼樣的情形呢?其「不會」之一。

這另一個「不會」是參加完這次人大會議發言人李肇星的記者會想到的。李肇星閱歷、見識豐富,語言水平受追捧。在周四的記者會上也引經據典,應答如流,英語翻 譯也是駕輕就熟,常常讓人覺得他們是在念稿子,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去年就有人提過,一些記者在會前就被給予了提問的機會。

這讓我想起了在唐寧街的一次中英首相/總理聯合記者會。中方的新聞官就曾得意地透露,中文媒體的記者提問都是事先安排的!

套用近來流行的話說,就是我們這些記者都「被潛規則」了。難道是這位前外長不會即席一回嗎?

當然了,無論發佈會的方式如何,大多數外國記者都對中國軍費預算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可是5321億元的軍費只比上一年增加7.5%,這是出乎意料的。是什 麼原因導致中國政府一改近20年來的兩位數軍費增長?在眾多指責透明度不夠的情況下,發言人語焉不詳,很難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

這種情形會不會改變呢?

──轉自《BBC中文網》陳時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