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珍:買車需睜亮眼

Facebook

【新唐人2010年2月9日訊】去年政府為了刺激汽車市場的買氣,提出2,000c.c.以下車款免收貨物稅的方案,隨著汽車貨物稅減免截止日的逼近,許多民眾紛紛趕在年底前下單買車,各車廠也推出各項優惠方案來提升買氣。為了要瞭解汽車銷售的市場情況,我先上網搜尋民眾在購車過程中,常發生的情況,接著我實際以消費者的身份到二手車市場與新車銷售點去體驗,結果讓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台灣的汽車銷售竟然處於非常落後的年代,這讓許多的消費者在買賣過程產生許多不愉快。

以二手車銷售為例,台灣目前已有車廠在推展二手車認證的服務,而實際上二手車商在展場中,雖然打著認證車的品質保證,但也不是所有的車子都通過認證,但消費者若不注意,在買賣過程中就常常被騙,如調校里程數、隱瞞車輛來源,重新烤漆車當作原廠烤漆車賣…等,因此也發生許多的買賣糾紛。再看價格的認定,由於車商對於車價自有一套計算方式,但卻從未向消費者公開,因此,消費者購車過程膽顫心驚,購車策略除了砍價還是砍價。

那新車的買賣糾紛是否就比較少呢?新車在品質上問題並不大,但在買賣過程中,因為買貴產生與業代間的不愉快,甚至是撕破臉在網路上的分享中很常見。消費者為什麼會「覺得」買貴呢?因為購車過程價格空間差很大,消費者抓準了這一點,也就用變相的方式叫業代送東西,懂得箇中道理的可以跟業代「ㄠ」許多東西,不瞭解門道就「ㄠ」得很少。因此購車達人就建議網友購車前必須先做足功課,包括上網瞭解車子的各項性能介紹,到各車款的討論版瞭解車主的使用心得,甚至可以查詢車主與業代洽談的訣竅及車價,或直接請網友推薦可靠的業代。

台灣車商與消費者的購車過程還是不夠文明,如此不文明的購車過程大家似乎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理所當然。汽車的買賣過程,由於資訊不對稱,使得消費者對買賣過程的期望與實際比較後發現相當大的落差。因為存在這麼大的落差,消費者只好自己尋求自保,在討論區分享購車經驗、使用心得、議價方法等等。消費者進步很快,但車商的改善行動卻如牛步。車商應該可以重新思考,與消費者同步,去瞭解他們在想什麼、他們要什麼、他們不要什麼…,買賣改用空車加購的方式,讓買賣更加透明,收起保護傘讓加購服務與其他小廠競爭,或是跟小廠形成服務聯盟,改進不文明的買賣過程,才能讓消費者得到安心與保障

本文分析不代表新唐人觀點

——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