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2月25日訊】隨著電子書熱潮的興起,也帶動了周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整體看來,與電子書商業模式最有關聯的產業,分別是硬體裝置製造生產產業、電子書內容出版產業,以及網路服務產業。其中,硬體裝置製造生產是台灣傳統電子代工與製造業的強項,而且也已經有相當成熟的產業模式,因此就不在本文評論範圍。
電子書浪潮將衝擊內容出版產業
在整個電子書產業熱潮下,受衝擊最大者,應該就是屬於傳統內容出版產業,在面對電子書打破傳統生態與營運模式的改變下,勢必將帶動巨幅產業變遷。
不過改變總是相對的,對傳統出版業者的衝擊,反過來看,則是創新出版業者與內容作者一個突破現況的契機。例如,原本一本書的作者,由於傳統出版業的繁複產業鏈,以及由出版業者到通路業者層層緊密結合的利益共同體,讓作者僅能分享到書籍出版利潤的一小部份,而且除了少數知名度與影響力比出版社更大的知名作者外,大部份的作者也無力改變現況。
然而在電子書的時代,作者與讀者之間層層的傳統運作機制突然間消失了,以往只能由出版社與通路商安排的印刷出版檔期、上架宣傳檔期等,一夕之間都彈指可得,當作者內容完稿的當天,整個電子書已經可以在服務業者的資料庫「架上」供讀者下載閱讀,甚至邊寫邊出刊的模式也已經屢見不鮮。
未來的互動情境中,讀者對每段內容,都可以直接發表意見,且這些意見也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反饋到作者或與其他讀者分享,讓作者更了解自己作品的被接受程度或影響力,而不需如傳統模式下需透過銷售排行榜、讀者回函等方式來收集。
當然,對作者來說,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利潤分配的改變。少了傳統架構中的層層中間商時,作者有能力要求更多的利潤回饋,或者是依即時的讀者反應(銷售量與滿意度等)來增加自己的議價籌碼,當然,服務商也樂於提供這些有人氣與商業潛力的作者們更好的待遇與條件。
由於書籍在某種層面上具有很強的地域性與文化性,因此台灣本土的作者與出版品,仍會對本地的讀者有一定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在電子書為出版產業帶來的變動影響下,將有機會帶動更多本地的作者來投入內容開發,傳統出版業者若能體認電子書的趨勢,提早改變營運模式因應,也仍有機會在電子書版圖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則就只能被浪潮所淘汰。
網路服務產業新商機
當書籍不再需要具有傳統的外形,不再需要在傳統的書局架上進行銷售時,新型態的網路服務營運商機將運應而起。蘋果的iTunes Store與亞馬遜的Kindle Store就是最佳範例。近日,亞馬遜更宣佈要與蘋果合作,讓iPhone也能下載Kindle Store的電子書,這更是揭露電子書未來將走向跨平台合作的趨勢。
可以想像在未來,應該就是無處不在的閱讀載具,透過各種網路服務來下載電子書閱讀。例如在辦公室內,透過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可以隨時閱覽各種格式的電子書;而在出差或返家的路上,透過手持型裝置(手機或電子書閱讀器),也可以隨時無線下載電子書;而回到家後,更可以在客廳的數位電視上輕鬆閱覽多媒體電子書,也可以在書房或臥室繼續使用手持型裝置或多媒體播放器來閱覽電子書。
此外,電子書所帶動的網路服務還不只是提供內容下載,還要能整合提供社群服務,如讀者俱樂部、線上新書發表會、各種作者與讀者間以及讀者與讀者間的互動機制與服務。
若把閱讀也當成像看電視、聽音樂等消費者行為來分析,更有可能找出讀者最佳的消費行為模式與偏好,以這樣的資訊基礎來提供讀者更貼近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將會是另一個網路服務所衍生的新商機。
同樣,在亞馬遜等網路巨人在全球市場攻城掠地時,地區性、具文化性的利基市場(如台灣的華文閱讀市場)也一樣會有潛在的可觀商機,這也就是本地網路服務業者值得用心探索的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