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9市1/4人口不吃自來水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1月13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希望採訪報道)據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發佈的《2009年珠三角地區環境狀況公眾評價調查報告》顯示,珠三角9個城市有近1/4的人不以城市自來水為飲用水源,受訪者還表示因環境汙染而感到身體不適。

《廣州日報》星期三報道說,廣州社情民意的這次調查從2009年5月開始,採用按各城市人口等比抽樣的方法,電話採訪了廣州、佛山、深圳、東莞、珠海、江門、中山、惠州、肇慶9個城市共2006位居民。

在環境汙染程度調查中,受訪者普遍認為「水環境」汙染最嚴重,達43%。在「水環境」汙染的具體評價中,「河湧河流汙染」嚴重的比例也較為突出,達 57.1%。而對於「飲用水源汙染」的評價,受訪者認為嚴重的比例也不低,近27%。珠三角9城市的受訪者中,有近1/4的人不以城市自來水為飲用水 源,其中65.6%的人表示是因為自來水水質不好而不飲用。

調查還顯示,四成一的受訪者表示近一年來「有」因為環境汙染而感到身體不適,症狀主要集中在「咳嗽」、「咽喉炎」、「煩躁」等呼吸和精神疾病方面。在表示「有」因環境汙染而感到身體不適的人中,「失眠」、「感冒」的被選比例較高,均為33.2%。旅居德國的中國環保活動人士王維洛就中國的水汙染狀況表示:

「如果說汙染的話,應該可以說中國幾乎是100%的地表水質汙染,也可以說中國幾乎是100%的地下水是汙染的。因為中國在1990年到2000年的時候,它把它的地表水的標準改變了,它的標準不是緊了而是放寬了。以前的二類水按照現在的標準就是最好的水,以前的三類水現在是二類水。就是說它通過更改它的地表水的評價標準,使得已經汙染的水變做還能夠運用的水,所以,它在數據表達的時候,中國可能還是只有70%的地表水,70%的地下水是汙染了。實際情況來說,我們如果採用中國1980年到1990的標準的話,中國的水幾乎是90%以上是汙染的。」

另據《人民日報》星期三報道,中國審計署日前發佈審計調查結果稱,歷經6年時間,投入資金910億元,中國「三河三湖」水汙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像巢湖、太湖、滇池的平均水質仍為Ⅴ類或劣Ⅴ類。近日在武漢召開的第13屆世界湖泊大會上,一些專家探討了中國水汙染防治中的弊病。

就近千億元巨額投資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汙染這個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坦率表示,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針、技術路線出現了偏差:「就水論水,強調用工程與技術手段治汙,而忽略了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忽略了源頭上的節水減排。建起了汙水處理廠,但是運行率低;沿湖的截汙做到了,但是陸地上的排汙截不了。王浩院士說,治汙體制和技術路線不改變,再投入900億元也很難奏效,還是會邊治理邊汙染。 「綠色和平」研究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大衛.桑提羅博士表示,中國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河流的保護:

「中國存在一些有關的法規,但目前的問題是中國現有的有關水汙染的法規,只管轄較少種類的汙染物。我們對珠江廢水樣本的分析顯示,中國環保部門需要對更多種的化學汙染物加以考慮,否則,他們現有的保護水源,控制水汙染的法規措施已經越來越無效。」

《人民日報》的報道說,隨著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繁榮,太湖水質卻「連降三級」:從上世紀80年代的Ⅱ類水為主下降至Ⅴ類、劣Ⅴ類。當遍佈太湖周邊的上萬家紡織印染、化工製造、食品加工等企業,在為地方GDP增長作貢獻時,汙染物也在急劇積累。與太湖的命運一樣,巢湖、滇池也在當地政府和居民圍網養魚、圍湖造田、建廠興業的大發展之後,湖面萎縮,水質惡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