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禁聞】三峽大壩高蓄水 引發嚴重地災旱情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1月2日訊】中共的政績工程三峽大壩於9月15號啟動175米試驗性蓄水,導致庫區周圍地質變形,山泥滑坡此起彼落,當局在枯水期試行蓄水,不僅造成長江中下游水位降到30年來最低,下游航道遭遇枯水困境,船隻擱淺,而且加劇南方地區嚴重旱情,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歷時17年,投資1800多億元人民幣的長江三峽工程今年底可望建設完成。按照三峽工程175米正常蓄水位,三峽水庫淹沒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共20個市縣、12座城鎮、114個集鎮、1632家企業、房屋面積3479萬平方米。超過百萬的移民安置問題,至今仍未解決好。

經國務院批准,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9月15號正式啟動,計劃於10月底或11月蓄至175米。重慶國土部門的數據顯示,受試驗性蓄水及後來退水影響,巫山、巫溪、奉節等區縣發生243處地質災害險情。

據新華社《瞭望》週刊報導,10月13號的地質監測顯示,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塔坪總方量達3080萬立方米的老滑坡體,臨江部分超過百萬立方米的滑體加劇變形。建在大滑坡體上的3千多人的移民集鎮處於危險之中。

今年4月,雲陽涼水井滑坡復活引發險情﹔5月,巫峽口發生山體崩塌,約2萬立方米泥石滑入長江﹔6月,奉節縣安坪鄉藕塘集鎮60萬立方米滑體出現變形,等等。統計顯示,上次蓄退水期間新增地質災害佔到災情總量的6成以上。

三峽水庫去年也進行175米試驗性蓄水,但到172.8米時緊急叫停,原因是水位升高後,庫區陸續出現地質災害。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教授表示,據史書記載三峽500年有一次大滑波,但現在滑坡、巖崩年年有。

三峽工程水庫還有誘發地震等問題。四川今年9月份發生了16次3級以上地震。

王維洛教授對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說:「根據聯合國水庫誘發地震的研究,水庫誘發地震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於水庫蓄水位的高低。蓄水越高的話,對於增加水的壓力進入岩石裂隙的水的可能就越大。三峽工程水庫誘發地震最大可以達到6.5級。」

今年以來,長江流域降雨量比往年偏少7成至9成。自9月三峽水庫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攔住下流的水量,下游航道遭遇枯水困境,船舶相繼擱淺。面對處處地質災害和旱情,三峽工程總公司仍宣佈蓄水繼續進行下去。

長江南京航道局統計,從今年9月到10月22號,長江下游蕪湖段水位從6米退至2米,低於歷年同期水位2米多。10月25號,長江安慶段水位降到6.8米,比歷史同期低4.25米,為近30年來最低。23號,長江九江段水位9.64米,較22號下降6厘米,裸露出來的江灘裂縫可以放進一只手。

長江中游武漢、漢口水位以平均每天0.1米的幅度退落,10月23號達到3.62米,比歷年的平均值低3米以上,江底露出淤泥。

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也陷入罕見的水危機,23號水位僅為21.71米,降至60年來歷史同期最低。10月份原是洞庭湖漁民捕撈的黃金季節,但目前超低的水位已造成無魚可捕,令漁民生計陷入困境。

長江中下游各地的乾旱隨之加重。據新華社26號報導,進入10月份以來,江西持續高溫少雨,各江河水位急劇下降,不斷突破歷史最低值。目前,全省已有40多萬人出現飲水困難。

湖北省旱情嚴重,受災面積達300多萬畝。湖南省湘江目前已跌破歷史最低水位。貴陽也遭遇半個世紀以來罕見的旱情。

10月27號,國務院召開緊急會議研究乾旱缺水問題。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緊急宣佈,自當天起,三峽水庫下洩流量加大到9500立方米每秒以上,以遏制長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陽湖以及南方地區的旱情。

而中共喉舌新華社卻反駁稱,三峽大壩並非近期長江中下游乾旱的主因,官方將旱災歸咎於降水量太少。

水利專家王維洛教授指出,中共當局誇大天災程度,推脫人為責任,旱災的主要原因是中共大興水庫,破壞生態平衡。

他說:「如果你把水都放在水庫裡的話,這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就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如果這個水放在地裡的話,成為地下水庫的話,就不會產生這麼大的旱災。」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三峽大壩在2003年建成之後,淤積在長江上游的泥沙每年達1億5千多萬噸,導致長江下游水土流失和崩岸並破壞生態環境。美國環境專家也對此提出了警告。

早在2007年9月官方舉辦的、由高級官員和專家學者參加的三峽問題研討會上,官方報導就公開承認,三峽工程的諸多生態環境隱患令「中國各級政府和專家憂心忡忡」,「如不及時預防治理,恐釀大禍」。中國水利部一位副部長將三峽水庫比喻成「定時炸彈」。

新唐人記者 李元翰 周平 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