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1月1日訊】大陸女生上演拳武行 爆中共教育危害
據自由亞洲電台10月29日報道,為迎接60周年大慶,北京在舉辦大規模的慶典前曾為各大中小學、幼兒園學生免費注射了流感疫苗,但十一後,北京卻大面積爆發甲型流感,接種過疫苗的六歲以上的兒童和小學生更成為重災區,北京各大醫院人滿為患,市民驚恐程度可與非典時期相比。對於為何打了疫苗又得流感,北京市衛生局宣傳部官員表示:任何疫苗都有它保護率的問題,並不是說只要打了就不得了。照這種說法的話,如果保護率低,那麼注射疫苗還有什麼作用呢?另外據中共政府網的消息,中共總理溫家寶10月31日上午到北京兒童醫院視察,也戴著口罩看望醫護人員和正在就診的患者。反映出流感疫情的確不輕松。好的,再來看看下面這則消息。近日,上海市南湖職業學校一名女中學生,暴力毆打另一女生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後,激起網民憤怒。10月26號數百名網友圍堵該學校校門,要求校方懲治該女生並道歉。近年來中國各地女學生暴力事件頻傳,專家學者指出,這是中共教育體制的必然結果,造成社會道德淪喪。一起來看看。
上海市南湖職業學校二分校一名姓熊的高二女學生,因男友被搶,痛打外校一名女生。這則5分多鐘的視頻10月22號被上傳到網絡上廣為流傳。
視頻記錄了一名身穿紫色T恤的女中學生,對另一女生不斷打耳光、踹腹部、拽頭發、甚至助跑後用膝蓋撞擊對方後背,而被打女生則任其毆打。旁邊許多圍觀者不僅沒有制止施暴,還用手機拍攝、嬉笑起哄,甚至給施暴者點煙。
10月26號,數百名憤怒的網友聚集學校門前,要求校方懲治打人的女學生,現場人士高喊:「要校長出來道歉!這是上海的恥辱,教育界的恥辱!」網友還將門口校牌上的「南湖」二字,貼上「憤怒臉」的圖案,公安在校門口拉起警戒線。
原山東大學教授孫文廣接受新唐人采訪說:這種學生當中或者社會上暴力現像,現在是比較多。中國的教育含有很大一部分暴力的成分,比如說,現在講的『土地革命』、『解放戰爭』、『鬥地主』,這些都是暴力,在教科書裡都把它們講成是『革命』。」
這種所謂『革命』的紅色暴力電影,近幾年在大陸也大量制作播放。日前,電影博士出身的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語學科林大根(音譯)教授表示,去年中國的電影制作量為全世界第三位,但是其中百分之六、七十是宣傳中共意識形態的所謂「主旋律」電影。
75 歲的孫文廣教授說:「另外,現在社會上經常可以看到暴力現像,城管人員打小販、搶劫、毆打,這種現像很多。像今年的4月5日我去英雄山悼念趙紫陽,結果被打斷了4根肋骨。大家看到暴力現像很普遍,打人沒有什麼責任,誰來追究,到哪去追究,打了就白打了。所以它就把暴力是為了解決矛盾的一種方式,所以這種事情和政府的行為有很大的關系。」
10月22號晚,在西安市的陝西科技衛生學校校園裡,一名低年級女生被迎面走來的一群高年級女生,以不滿其態度為由帶到宿舍裡,被脫去上衣暴打多個小時,經診斷臉、耳、頸、胸、肩、背部大面積挫傷、頸椎骨折。目前,被打女生仍在醫院治療,6名打人的女生已被刑事拘留。
9月8號,16歲的西安旅遊職業中專新生小美,被7、8名女同學按在宿舍的地上毆打,隨後她被強行扒光衣服,周圍人用手機拍下裸照。理由僅是有一名女同學懷疑小美在教室瞪了她一眼。
原清華大學副教授須寅說:「現在大陸對人的教育,不注重德的教育,不注重為人品行的教育,共產黨本身宣揚鬥爭哲學,把小孩都搞壞了,所以小孩變為非常的霸道,在家裡也嬌生慣養,凡事都想逞強好勝,就像有點講黑社會的東西,在大陸中共本身就是黑社會,教育出的小孩也帶有這種性質,連女生、小女孩都會這樣做,令人非常吃驚。中國社會、中國教育變成這個樣子,是可悲的。」
近年來中國各地校園暴力事件頻發。據教育部、公安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單位對北京、天津、上海等10個省市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有40名學生非正常死亡。
《華商報》10月12號報導,西安市西飛二中一群初二學生,跳起來對著同班同學「飛踹」毆打,打人的過程還被拍下來,上傳到QQ空間,他們說,拍照片僅僅是覺得「很好玩」。
《南方都市報》報導,廣東省中山三角鎮一個穿校服的女生放學路上,被幾個女孩圍毆,在旁邊多名男青年的圍觀下脫光了她的衣服。這段長達9分鐘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10月12號,打人的3名女子被刑事拘留。
在網絡上搜索,大陸這種學生暴力視頻有數千條之多,而且暴力程度愈演愈烈。
須寅教授說:「中學生現在這樣的表現,就是中共體制、中共的意識形態的反映。中共高層管理國家的時候本身就是明爭暗鬥、爭強好勝,就是你壓倒我,我壓倒你,反映到老百姓身上,反映到平民身上,就是這種狀態,這種現像出現是中共統治的必然。如果要消除這種現像,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中共解體。」
新唐人記者秦雪 李元翰 舒展采訪報導。
正如須寅教授所說,這些社會現像正反映了這個社會的公益和道德程度,而中國社會眼下的亂像,正是中共60年殘暴統治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