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0月18日訊】
一、焦點話題
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力挺華人獨立媒體
10月15日下午,在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歐洲大紀元時報的展台上,一周前前剛獲得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的女作家海塔-穆勒,會見了海外華人異議作家,對堅持自由原則,反對共產專制的中文獨立媒體表示支持和鼓勵。請看本台記者來自法蘭克福的報道。
來自羅馬尼亞的德國人海塔-穆勒是本屆國際書展的焦點人物,所到之處總是水洩不通,人們爭相目睹這位剛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風采,她因為創作揭露共產極權罪惡的小說,獲得了國際文壇的肯定。
海塔-穆勒在瞭解到大紀元作為海外中文獨立媒體堅持自由原則,反對獨裁的宗旨後,決定造訪書展3號館的大紀元展位表示支持,她來到水洩不通的展台後首先 說,「我很高興能以任何一種方式支持你們,希望我獲得的獎項也能給你們帶來些保護。獨裁專制在對待民眾的方式上到處都一樣。」
穆勒在羅馬尼亞期間,因為拒絕為國安工作而失去工作,1987年移居德國,她的主要作品都是來德國以後創作的,但描述的都是羅馬尼亞共產黨給人民帶來的災 難性迫害。她說,自己有幸活的比獨裁者長,她的很多朋友已經在共產專制時期喪失了生命。「人生的價值和他壽命長短直接相關,一個人如果不能看到獨裁的終結,那他的生命其實是被國家政權剝奪了。這些是如今在中國,伊朗,古巴,還有北韓都還在發生。」
赫塔‧穆勒批評中共當局通過言論控制抹殺民族的 記憶,她說:「中國在經濟和其它領域 的發展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對人權問題卻不聞不問,當局不談文化大革命,更不許談天安門六四屠殺學生的事件,他們不明白,意識形態有可能走得太遠,而完全 違背正常人的狀態,把整個民族控制在手中。」
穆勒談到當年拒絕和羅馬尼亞秘密警察合作的動機時說,「在一個專制之下,人們需要勇氣和責任感。當然每個人都 會害怕。一個人應該經常問自己,我能不能對我所做的事的後果負責。我不想說的,我就不說,即使是一種意識形態要求我說,我也不說。」
穆勒說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統治時期,人人都聽獨立電台「自由歐洲」的廣播: 「我當時聽自由歐洲電台,一天不是只聽一次,而是聽好幾次。在羅馬尼亞,不聽自由歐洲電台的人就是傻瓜。」
她對大紀元這樣獨立媒體的作用表示極大的肯定,「我佩服你們的立場,可以想像你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和冒險,希望這些能得到回報。希望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內部或外部的力量來改變其人權狀況。」
穆勒在大紀元展台上會見了流亡海外的華人作家貝嶺、還學文、仲維光、傅正明等人。
歐洲大紀元向他贈送了的德文版《九評共產黨》和著名人權律師高智晟的傳記《神與我們並肩作戰》的德文譯本。她當場在國際人權組織呼籲營救高智晟的征簽表上簽名。
新唐人電視台記者朱娣、伊仁 德國法蘭克福報道
2. 張偉國:中共不可能會放鬆控制媒體
全球九大知名媒體日前在北京開始舉行以「全球9大知名媒體共同發起、新華社承辦」為名的「世界媒體峰會」,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會「給外國媒體在華的報導提供便利」,前《世界經濟導報》編輯張偉國指出,從過去中共對於海外媒體採取的嚴格控制行為來看,他認為中國不可能放鬆對新聞媒體的控制。
由全球九大知名媒體共同發起,中共官方新華社承辦的世界媒體峰會日前落幕,會中發佈共同宣言指出,希望世界各地媒體向全球傳播真實、客觀、公正、公平的新聞信息,促進政府和公共機構的透明度。
胡錦濤在「世界媒體峰會」的開幕談話中說,中國將保護在華從事新聞報導的國際媒體機構的權益,給外國媒體在華的報導提供便利的承諾。
諷刺的是,十一前夕,有日本記者因在臨街賓館拍攝閱兵演練 遭到了疑似公安人員暴力制止。而新疆烏魯木齊騷亂事件中,也有香港記者採訪被警察粗暴對待,並被搶走了攝像器材。
前《世界經濟導報》編輯張偉國認為,中共不可能放鬆對媒體的控制。
前《世界經濟導報》編輯張偉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加入WTO的時候, 他也作過新聞逐漸開放的承諾,在奧運會之前,對外國媒體的開放,還正式拉了規定,出了條例,但是你看結果怎麼樣呢?奧運會開過之後不是縮的更緊了嗎?」「所有效果對它來講,就是怎麼樣維護共產黨的核心利益,怎麼樣使得新聞媒體更好的變成共產黨一黨專制的工具。」
2008年,總部設於美國紐約保護記者委員在全球被囚禁記者統計報告中指出,中國是關押記者最多的國家,據美聯社報導,儘管中國政府放鬆了對記者的控制,但仍然試圖對人權等所謂"敏感話題"的報導進行控制。
張偉國:「整個新聞媒體這個字 ,在中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把黨的宣傳部門的每個 分支機構,貼上了新聞媒體的招牌,對世界是一個很大的欺騙性。」「從西方定義的新聞傳播媒體性質去判斷, 他們一個也不夠格 ,他們是黨的喉舌, 黨的宣傳工具, 他們不是為了正常傳播新聞,不是為了信息的流通,不是為了讓人民有知情權。」
也由於中共對媒體的控制,有些外國知名媒體派記者準備前往中國報導,也因為簽證被無故拖延,記者至今仍無法進入中國進行報導。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 莊豐嘉:「他用去控制衛星或頻道蓋台等等 畢竟擋不了那麼多資訊湧入中國大陸 網路那麼發達 我覺得它現在是想辦法去遮掩 遮掩不了的時候 只要持續去關注中國大陸的發展的新聞一直傳佈出去的話 我覺得它遲早也會崩潰。]
莊豐嘉認為,鐵幕管不住人民的意願,中共用再多的金錢堆砌媒體或者打壓海外獨立媒體,都擋不住自由訊息的傳播。
新唐人秦雪 林培 採訪報導
二、中港台掃瞄
馬英九任黨主席 黨政合一面臨考驗
十月十七日,國民黨第十八次全國黨代表大會在台北縣新莊體育館登場,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再度接任國民黨主席,宣告「馬主席」的黨政合一時代來臨。面對民調持續下探的馬政府,馬英九面臨的國家與黨內的雙重考驗,乃至於何者利益為先,都是未來觀察的重點。
揮舞著旗幟,在熱鬧的歡呼聲中,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黨中央定調此為「民主傳承」,馬英九也以「同心協力,團結勝選」為題發表演說。
在國民黨內部,馬英九首先面對就是年底的縣市長選戰。面對剛完成的立委補選,國民黨雖然險勝台北巿大安區,但兵敗苗栗和雲林兩縣。縣市長選戰國民黨共有等六個縣市八人違紀參選,被開除黨籍,這次選戰不僅是國民黨執政之後,面對的第一場大型選戰,更是總統馬英九兼任黨主席後面臨第一大挑戰,「團結改革」的訴求下,是否可以貫徹清廉執政的意志,成了關注焦點。
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 羅致政:「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可以看到,黨內有些立委在一些重要的議題上,採取跟馬英九不同的政策,甚至挑戰他的領導威信,但同樣的,這是他的期待,跟實際上能不能落實,達到這樣的目標,我想還有待觀察。」
這次選戰,被視為民眾對馬政府的一次信任投票,除了內政,兩岸關係上,三次江陳會總共簽署了9項協議和1項聲明,兩岸正式邁入大三通,快速又緊密的經貿交流,是否隨之帶來經濟利益,面臨檢討聲浪。
前經建會主委 陳博志:「我們對中國的出口,已經佔到我們總出口的40%。當我們的出口都在中國,而中國經濟出問題的時候,中國的經濟波動就會造成我們很大的波動。」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依賴中國以後,你還有什麼自由選擇權?我今天要選擇什麼樣發展方向,都沒有自由選擇權。沒有自由選擇權的話,其實也就沒有國家主權。」
高度的經濟依存政策,人民憂心,是否損害辛苦建立的民主,成了關注的焦點。這次熱比婭紀錄片播映的現場,原本在台灣默默無名的記錄片,成了大街小巷人人爭相觀賞的影片,九月中,由於高雄電影節預計播放熱比婭記錄片,引起引發中共悍然管制觀光客到高雄旅遊,台灣民眾關心的已不僅是台灣經濟的未來,更在意是否能保住台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
觀賞影片民眾:「中共蠻橫的干涉台灣的內政,不准台灣人播放這種民主跟人權的影片,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那台灣人自己要硬起來。」
高雄市市長 陳菊:「雖然有人對熱比婭的影片,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我們尊重大家的不同的意見,不過並不會影響高雄市維護言論、言論自由、創造自由。」
中共以政治影響經濟,使得馬政府開放陸客的商機可能隨時面臨受挫,學者表示,所謂的在政治上擱置爭議或是「先經濟後政治」,將可能只是台灣方面的一廂情願。
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 羅致政:「馬英九的政策,兩岸政策的最大問題就是說,能不能成功?能不能達到他預期的效果,都不是台灣來決定,是中國來決定。等於是把台灣所有的籌碼都放到了中國的手上。」
說到籌碼,兩岸經濟架構協定ECFA,常被提出討論,台灣智庫民調統計,仍有九成的民眾不知道ECFA的意義,此外,近六成的民眾認為,簽署ECFA後,對失業率並無實質的幫助。ECFA甚至被外界質疑圖利大廠商與黨籍人士到大陸從商的嫌疑。
民眾 周小姐:「假若說籤下去,要跟中國做一個一中市場的話,共同市場,我們這個台灣人民,現在這個現有的市場會被打亂,還有我們很多傳統產業會面臨到,可能是完全沒有辦法有工作的情況。」
長期從事民間草根運動紀錄片的導演陳麗貴表示,目前兩岸政策,尚未反映真正民意。
台灣經濟真相《吹泡泡》紀錄片導演 陳麗貴:「…並不像馬英九說的經濟就會變好…,我們簽訂ECFA之後,其實是我們悲慘命運的開始。」
「台灣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加上中共「以經促統」的疑慮,民間對ECFA質疑的聲浪不斷。多個本土社團和在野黨聯手推動ECFA公投案,要求ECFA的簽署必須經過全台灣公民投票做決定。然而八月底公審會以「議題內容不明確、且就未發生事實提前公投」的理由,駁回了這項公投提案。
台聯黨主席 黃昆輝:「有十二多萬多人的連署,他們幾個人就這樣否定掉,我覺得這個實在太霸道了。」
民進黨主席 蔡英文:「(公審會)沒有去回應這一點,在我們立法上嚴重的缺失,也沒有著眼這個問題對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經濟,甚至於台灣未來的影響性。」
ECFA公投遭駁回的決議,在野黨認為違憲,將提起訴願。民間160個團體與在野黨也共同發起「319鄉鎮公民行動」,未來將深入台灣319個鄉鎮,以播台灣經濟真相紀錄片與進行巡迴講座的方式,喚起公民意識。黨政合一的時代,黨政與國政運作也許將更加順利,但是否容易流於一黨孤行,忽略民意,還有待觀察。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曾耀賢 陳美生 台灣報導
三、社區巡航
僑社憂:「青天白日滿地紅」能掛多久?
由於88風災,中華民國98年「雙十」國慶慶祝活動一律從簡。海外取消了國慶酒會、雙十遊行和全僑晚宴,僅保留了升旗儀式和茶會。相對中共60年大張旗鼓的活動,中華民國更顯得無聲無息。而以往「雙十」期間掛滿海外中國城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也幾乎消失在視野中。美國中部的芝加哥,除了南華埠一處待修的停車場,十幾面中華民國的國旗仍迎風飄揚之外,沒看到一處商傢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取而代之的是「五星紅旗」。顯然,這已不是什麼88風災的問題,因此引發了一些熱愛中華民國的僑胞的擔憂。
11日,在芝加哥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舉行的僑情座談會上,僑社火力全開,呼籲政府拿出行動修復與傳統僑社的關係,展現凝聚力。那麼中華民國的向心力究竟是什麼呢?聽聽僑胞們怎麼說。
今年雙十期間,芝加哥南華埠昔日滿目的「青天白日滿地紅」中華民國國旗不見了,只有這片年久失修的停車場,十幾面國旗任憑風吹雨打,依舊傲然挺立。僑胞們看在眼中,有喜有優。
在今年僑務大會召開之前,芝加哥僑教中心於11日,組織僑務委員及顧問與社團代表一起召開「僑情座談會」,聽取僑社意見。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秘書長任善寧發表的一份聲明,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在聲明中指出,僑務休兵不等於僑務投降,呼籲中華民國的僑務委員和顧問,要保持憂患意識,帶領各僑團站穩立場,不要陷入中共的「統戰」包圍之中。
美中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前秘書長任善寧:「我只是看到在美國東岸西岸,他們有些僑團的變化。現在國慶,我們在唐人街大街幾乎看不到國旗,還好有關委員的那個停車場,掛了幾十面。十分之一,跟人家比,十比一都沒有。前幾天有人打電話給我,他說我們有一位僑務顧問,她是位女士,她先生在唐人街的店也沒有掛我們的國旗,假如人知道,老闆娘是我們僑務顧問,也不掛我們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怎麼說得過去,對不對?有類似的情況,像我們國民黨有些人他家也有商店啊,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掛旗呢?所以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芝加哥中華會館元老,僑務委員關其煉先生認為,掛國旗難有兩大原因,一個是中華民國政府對僑社的政策出問題,另一方面,就是目前海外中國城的商傢業主,都是50歲左右的老僑子女,對中華民國的認知僅這四個字而已。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關其煉先生:「我們中華民國從大陸撤退到臺灣60年,在他們的腦裏面,對中華民國四個字,對中國國民黨五個字,沒有多大印象。過去都是靠所謂老僑,年紀大一點的那種人,堅持說,中華會館,傳統僑社,跟國民黨,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無論如何,盡可能不把國旗換掉。過去十年八年,站在這個立場的人已經非常賣力了。」
中華會館董事長梅國彬先生指出,僑社立場動搖原因當然是方方面面,打關鍵是中華民國政府,不要因為個別僑領的傾斜,而放棄傳統僑社。
芝加哥中華會館董事長梅國彬先生:「中華會館是一個標誌,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我們不能因為中華會館有一部分人對我們不太好就不管它了,如果你不管中華會館,就好像骨牌倒下來的多米諾效應,如果一個堡壘守不住,以後又另外一個,另外一個,所以我們大家是中華民國的兒女,我承認我是中華民國的兒女,所以我期望中華民國臺灣方面,對我們有一定的認識,並不是每一個老僑對中華民國不好,我覺得中華民國她現在很好,因為她真正代表自由民主。上一個總統做得不好啊,換掉,可以換掉,這就是民主。現在大陸可以這樣嗎?當然不可以。所以我覺得中華會館我們一定要守衛它,讓它保留下來。我們希望新僑跟我們合作,做好一點。」
顯然對於這些中華民國的兒女來說,國家的向心力是自由民主。希望中華民國政府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拿出行動,施展凝聚力。
新唐人電視臺台記者楊曉玫 芝加哥採訪報道
四、環球焦點
羅馬尼亞自由之路圖片展歐盟揭幕
10月12日,羅馬尼亞的變革——自由之路圖片展在歐盟委員會拉開了序幕。圖片展真實的記錄了二十年前的那場變革是如何使在共產集權統治下的羅馬尼亞人民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並從此走上了自由之路。
此次圖片展是為了紀念羅馬尼亞推翻共產集權20週年,由羅馬尼亞通訊社在歐盟總部舉行的。羅馬尼亞歐盟委員會專員萊昂納多‧奧本(Leonard Orban)先生在講話中說:「20年前,歐洲最殘酷的統治者齊奧塞斯庫所領導的政權倒下了,共產政權的倒塌打開了羅馬尼亞人民的自由之路。這個圖片展真實的再現羅馬尼亞人民的絕望與希望。看看這些照片,看看我們這20年來的成就。」
這張照片拍攝於1989年12月22日晚。發動變革的領導者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共和廣場上向民眾們演講,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對抗齊奧塞斯庫領導的極權政府。當年33歲的年輕攝影師盧西恩‧圖多塞(Lucian Tudose)用手中的相機將畫面定格成歷史。現在,圖多塞已是羅通社的資深攝影師。
他回憶二十年前的那個晚上:「作為一名專業攝影師,在工作的時候,我要排除一切個人情感,但我知道,一場重大的變革即將發生,人民正在獲得自由的進程中。」
羅馬尼亞通訊社副主管阿珍蒂娜‧特萊茜(Argentina Traicu)女士介紹了此次展覽的意義:「展覽表現出的是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二十年前人民還是沒有一絲希望的,而現在,羅馬尼亞已經成為一個融入歐盟的民主國家。我們想在歐盟總部介紹給所有歐盟成員國,一個民族的悲劇與掙扎的過程,也是蘊涵著無限「希望」的過程。」
此次圖片展將在歐盟委員會展覽到10月30日。
新唐人記者孫華 比利時布魯塞爾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