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樸:談《中國文明的反思》被禁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0月16日訊】由湖南日報的資深編輯蕭建生撰寫的《中國文明的反思》在大陸被禁,“十一”前在香港出版的時候也遇到了中共的壓力。出版商香港新世紀出版社決定把書的部分內容公開上網連載,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這本被中共明令禁止的書籍,那麼這究竟是一本甚麼內容的書會被中共禁止呢。

新世紀出版社是這樣介紹的:很多人把春秋戰國看成是一個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分裂混亂的黑暗年代。那麼一個黑暗的社會怎麼會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怎麼會產生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很多人把秦始皇暴力統一六國,建立皇帝專制的大統一國家,看成是歷史的偉大進步。

既然是偉大的進步,為甚麼秦滅六國之後,中國沒有再出現象老子、孔子、孟子等偉大的思想家。很多人把宋朝看成是一個專制腐敗、落後貧弱的朝代。可是既然是這麼專制腐敗、落後貧弱的社會,那麼它為甚麼會對全人類貢獻出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等偉大的發明,為甚麼宋朝會出現繁榮的商品經濟,為甚麼宋朝人會產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操。

本書的作者以其豐富的學識,犀利生動的文字,引述大量的翔實的史料,闡述了中國文明曾經有過的輝煌及衰落,重新解讀了中國的文明歷史。同時結合了東西方的經驗,對中國一元化文明的起源、發展、強化及其轉型失敗的過程和原因,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總之這是一部有民主、憲政、自由、人權等現代文明的觀點,對中國文明歷史進行系統、全面反思的著作。這本書的作者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收集材料,研究分析寫成此書,期間反覆的修改補充達二十餘次,本書的刪節版幾經周折在中國大陸出版之際卻被禁止發行。新世紀出版社現推出海外未刪節版,希望讀者在讀後受到強烈震撼之餘,還能得到深刻的人文啟迪。

這本《中國文明的反思》是新世紀出版社即轟動世界的趙紫陽《改革歷程》之後出版的最新書籍,負責人鮑樸表示,因為出版日臨近“十一”,作者蕭建生受壓,一度要取消出版,但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最終決定頂著壓力出書,這本書終於在9月28日在香港面世。因為中共新近引起的禁書風波,反而是更多的人希望看到這本書,但是由於書的首印量只有兩千份,所以鮑樸決定在網上公開轉載部分內容。那麼在今天的海內海外名家談節目中,我們請到了新世紀出版社的負責人鮑樸,請他就《中國文明的反思》的這本書被禁發表他的見解,下面就有請鮑樸先生。

============================================

首先我要說的趙紫陽的《改革歷程》不應該算禁書範圍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合法出版物,這本書在香港沒有被禁,另外我沒有主動到中國大陸去發行,所以我不能說我這本書是禁書,我們這本新的《中國文明的反思》確實是禁書。當時的情況,據他的作者介紹,

2006年他完成書稿以後,給了很多國內出版社,但是沒有人願意出版這樣的書,最後他通過自己的研究找到了社會科學出版社,找到一個編輯,這個編輯很喜歡這個書稿,馬上同意就出版,這本書社會科學出版社已經印好了、做了廣告,然後也把資料發到各個書店,準備2007年的1月1日開始推這本書。但是在1月1日之前,又接到命令說這本書不能發行,那麼前後就是這個情況。那麼我們這個出版社今年大概8月初聽到有這樣一本書,我很快拿到他的書稿,我就認為這本書稿是非常好的書稿。為甚麼呢?他的觀點比較新穎,所以我同意馬上出版,這個就安排在9月底出版這本書。

這本書被禁的原因我們只能猜測,我也不知道到底為甚麼被禁,但是你看到書稿以後,我想大概幾個原因,一個原因眾所周知,中國的官方對重大的歷史,它有一個官方的版本,這些版本就是在大陸的教科書裡反映出來,那麼對中國歷史重大的事件,它官方的版本有一種特定的觀點,那麼這本書被禁反映了甚麼呢,就是社科出版社先印刷了以後然後再禁,那麼就反映出中國大陸所謂禁書、禁言它有一個灰色地帶,這本書就是這個灰色地帶裡面,因此有些人認為這本書不應該被禁,它就通過,然後去印刷,也做廣告。

還有一部分人這本書因為觀點,那麼現在這本書反映了實際在中國大陸各個編輯,還有各個編審人員他的這個個人的觀點也並不一樣,反映了這樣一個灰色地帶,這本書之所以最後被禁,我的分析大概有幾個原因:一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作者寫作他用這樣一個態度,他用價值觀念去重新審視中國歷史的各個階段,那麼他的結論又和官方的版本是不一樣的,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毫無顧忌,也就是說好像官方的版本根本不存在一樣,我想這本書被禁是一個最大的原因,這是我個人的分析。

那麼這個作者在進一步審視,通過他的這種觀點,他認為個人的權力是個好事情,他認為多元社會是個好事情,他認為最終的民主是個好事情。那麼他用這樣一個價值觀念去重新審視中國歷史的各個階段,很突出的是他的結論和我們所知道中國大陸的一些官方的說法和大部分讀者、學者的說法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他認為秦代用暴力的大統一,未必是甚麼好事情,那麼他為甚麼說秦代統一以後,為甚麼就沒有孔子、孟子這些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的問題是很值得人們去重新思考的,這也就是我看到這本書的價值地方。再舉一個例子,他說這個所謂清三代,這個清代的初期這個經濟、文化、軍事在一個上升期間,那麼現在很多人比當今盛世和一些清三代也就是康熙、乾隆、雍正三代去比,他不認為當時這個清代是甚麼盛世,而他認為當時反而埋下了後來中國極貧極弱的禍根,為甚麼呢?當時的皇帝,當時的一元化文化影響了當時的統治者和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時候,做各種各樣的決策,他認為他們那些決策是錯的。

那麼更突出的一點,他在寫到五四運動的時候,他不認為五四運動對中國這種社會的轉型,他認為這個社會轉型是好事情,社會轉型起到了甚麼好的作用,相反五四運動把後來中國的一些政治和社會政策推向極端化,五四其實埋下了當時的一個火種,使得各個方面像一個強化這種所謂一元化的文明,這是作者幾個比較突出的觀點。那麼在這本書裡,當然他不只是這幾個觀點,有很多很多很值得研究的觀點,他用一種非常平乎直敘的方式,也不去隱晦,然後把他表達出來。

這本書和其他一些書不同的地方是甚麼?他不用暗示的方法,他用非常直截了當的方法,他就是認為一元文明是不好的,多元文明是好的,那麼最終一個社會去保障個人的權力這是好事情,他用這樣的觀點去審視各個時期,但是這本書為甚麼在禁書當中他是屬於灰色地帶,是因為他不涉及到反右、文革當今比較敏感的事情,他只涉及到清末和民國的一些社會的變化,這個人是研究清代和民國歷史的,他對這方面著墨比較重,他對這個感受也比較深,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

反映當時對於《河殤》的爭論還在繼續,這個國內的學術界,還有關心社會問題的這些人,一派認為就是中國所謂的傳統文化,所謂的中學唯體,西學為唯用,是完全失敗的一種路線,還有一種就是堅持所謂中國特色,其實也是和過去中學唯體,西學為用是一脈相傳的,這個所謂的中學唯體,我通過讀這本書,我的體會所謂中學唯體,實際就是說以中國的價值觀念為本,那麼這價值觀念是不變的,他就說中國的價值觀念是一元文明的價值觀念,因此這種基本價值觀念是要變的,那麼我認為這種爭論還在繼續。這本書被禁,開始說又可以發行,然後又不能發行,就反映這種爭論還在繼續,這種爭論比如說在80年代的電視劇,《河殤》也反映了這樣的爭論。

本來書我已經做好了,突然作者通過聯繫,說有關安全部門找到湖南日報,那麼湖南日報總編很緊張,就說你在香港出書,你知道這個出版社的背景,是不是因為我鮑樸,因為我新世紀出版社出這本書是不是要破壞十一的大典,它們這個遊行。實際上我們安排在9月初出版,當時我都沒有想到“十一”甚麼的,當時確實趕了趕,想到因為大部分讀者,大陸讀者還是比較關心這方面內容,香港讀者相對來說比較少關心這方面問題。大陸黃金周很多人到香港玩,我想大家來香港玩能夠買一本書,當時是這樣想的。那麼後來作者是顯然受到很大壓力,說十一前還是放一放吧,我就提醒作者,我說香港出版社就變成像大陸出版社一樣,現在的情形就是印了,然後又不發行,是不是你想讓這本書現在鬧到和以前的結果一樣呢,他就很矛盾,他心裡頭不願意停下來的,但又迫於壓力,最後還是經過一些思想鬥爭以後,說還是發吧,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我想作者現在沒有受到進一步的壓力,書現在已經出了,特別是引起一些媒體關注以後,我認為值得提出的甚麼,是湖南日報的總編看到作者書稿以後,他也認為這本書從內容來說也沒有甚麼,作者說一元文明不好,多元文明好,別人也可以寫一本書有觀點說多元文明不好,一元文明好,這只是觀點問題,這本書第一不應該被禁,到哪裏都不應該被禁,更不應該在香港停下來,最後這本書能夠在香港順利出版,我認為還是一件好事。

我想作者,它在2007年被禁以後,他有兩年的思考時間,所以當時我想他有一些清末民初的一些觀點,沒有表達的那麼清楚,當時可能拿出去一部分內容,為了在國內能夠發表,我沒有仔細地去比較這兩個版本。據作者講他把以前刪去的一些章節,一些內容並不是在一個地方,但是有一些刪去的內容又放回去了,那麼作者加了新的序,特別是五十年代,他在評論到五十年代最後一次中國社會轉型的時候,在以前的版本沒有,這個版本他加了一次最後一次社會轉型,他指的是五十年代初期有一個新的機會,從一元文明轉到多元文明,有這樣一個機會,但是又失敗了,他這一次把這一部分又放進去。

國慶已經過去了,結果大家都是看得出來的,我認為安全部門就做他們安全部門的工作,不要去管甚麼某一本書的出版,這個他們是過線了。實際上我認為並不反映當局的甚麼樣的一個政策性的問題,他就是在中國這種的大環境下,人人都知道有一個講話的底線,那麼在這裡面就有灰色地帶,那麼這本書被禁是反映某些人做出錯誤的決定,他們認為這些觀點被禁,那麼誰也沒有說官方也沒有說個人權利不是好事情,或者說民主不是好事情,也沒有人出來這樣講,而是某些自認為肩負著禁書的使命這些人做出的錯誤決定。

事先我就認為是禁書,因此有必要在香港這樣特別的地方能夠讓這本書出版,至少可以正式出版,他的影響力還是要看讀者讀完這本書到底有甚麼樣的影響,那麼首先這本書要出版,我們做的是這個事情。

剛才我講的就是幾點,他重新審視中國歷史的這種觀點,這種觀察的這種角度,是非常新的。而且這本書並不是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關於歷史的一個大眾讀物,而且在讀有關歷史的一些趣味故事時,又有很多觀點性的啟發,我覺得這本書很多很多觀點在裡面,你比如說舉個例子,他說猶太人兩千年以後再建國,其中有一個原因說明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文化,他就指出中國民族有一個特點,特別是近代喜歡忘記自己的歷史,這個觀點是他個人的觀點,講出來大家都可以爭論,有一個人就把這個觀點這樣講出來了,就是一個好事情。

這個觀點新穎,他其實並不是以前從來沒有人有這類的觀點,他認為他的觀點還是建立在比如說柏楊啊,一些過去有影響的作家,一些學者的成果基礎之上,那麼他的這種堅持,就是說我在寫作的時候,我應該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並不顧忌有甚麼後果,這個就是我認為最可取的地方,對打破一些不必要的禁錮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香港圖書市場是非常小的,這本書發行量第一次的印量才兩千本,兩千本全部賣出去也不過就是兩千個讀者接受本書的內容,所以我希望有機會在網上做一些摘錄和連載,使更多的讀者能夠接受到這本書的觀點。

現在反映沒有看到這本書,現在很少有人讀過到這本書,也就是我們現在準備拿出一部分在網上載錄,連載,這樣使很多人接觸到這本書。這本書從開始的時候就非常精彩,只是個人可能有個人不同的觀點,那麼很多觀點非常新穎,那麼我也覺得可能會引起一些爭論,爭論是好事情。

好,謝謝!

–轉自[希望之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