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新經濟理論切入制度與生態 益受重視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10月12日訊】(中央社記者何旭如台北12日電)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揭曉,由美國學者歐斯特魯姆和威廉森共同獲得;國內學者分析認為,這顯示從制度、治理和生態看經濟的新理論學派,將更受重視。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天公佈,由兩位美國學者歐斯特魯姆(Elinor Ostrom)和威廉森(OliverWilliamson)共同摘下桂冠,歐斯特魯姆成為歷來首位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

專長於生產力與效率領域的東吳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鄭政秉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威廉森為知名新制度學派創始人之一,尤其許多現代化公司治理出問題,他從制度、治理角度看經濟的理論,將更受重視。

他表示,威廉森是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三大創始人之一,另外兩位創始人皆已陸續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鄭政秉解釋,所謂新制度經濟學派,是從制度的角度解釋經濟的興衰、變遷,可以說是公司治理的源頭,從制度、交易成本、財產權、治理機制等,來看整個經濟的變遷興衰,更能關照到經濟變動中的政治、社會、歷史因素,而不僅僅只侷限於純經濟層面。

他表示,新制度經濟學派與主流經濟學不同,主流經濟學主要看市場與價格,不過當下各界重視風險、危機控管,尤其許多現代化公司治理出問題,威廉森的新制度學派將更受到重視,顯示資本主義下,監督、運作、治理都非常重要。

專長領域於自然資源經濟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長蕭代基評論另一位得主歐斯特魯姆指出,她擅長共有資源、共有財,這個領域以哈丁(Garrett Hardin)在1968年所寫的「共有財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最為知名。

根據「共有財的悲劇」一文,哈丁認為,當一項資源是為大眾所擁有,則這項資源的下場,就是被人們消耗殆盡。這項主張被廣泛用於地球暖化、海洋資源等議題。

例如海洋中的漁業資源,沒有任何人擁有這些魚的所有權,對擁有撈魚設備的漁民而言,這些魚是免費的,造成漁民「我不撈、別人也會撈」的心態,造成漁業資源枯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