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能用虛構的美德綁架孩子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9月30日電】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我得感謝浙江的郭初陽等三位教師,他們對小學教材內容的質疑,使我們都有機會重新審視孩子們每天閱讀背誦的教材讀物。

郭初陽老師說,時下的教材普遍缺乏經典作品,但可笑的是,有很多經典卻被隨意篡改後出現;有的課文內容老舊,灌輸過時的思想,很多甚至連故事的真實性都讓人懷疑。

教材主要問題包括,內容不符合歷史與常識,如人教版的“愛迪生救媽媽”。為了研究教材的真實性,這位老師翻閱了大量相關史料,有關愛迪生的傳記裡,並無其救母的故事。教材失真是一個方面,還有道德與價值的引導更令人生疑,郭初陽舉了幾個例子:蘇教版的“蘑菇該獎給誰”中,兔子媽媽把蘑菇獎給了和駿馬賽跑的小白兔,而把和烏龜賽跑的小黑兔冷落在一邊,在北師大出版社的“兒子們”中,老爺爺無視唱歌跳舞的兩個兒子,眼裡只有正在勞動的兒子… …“至於無作者名字,無出處,無發表時間的’三無’文章,更比比皆是”。

原來,時下的教材很多是編造出來的,將一些美好的故事,附著在一些歷史人物身上,使這些歷史人物穿著道德的花衣裳,讓孩子們去學習模仿,一旦孩子們發現這些道德衣衫根本不存在,他們將作何感想,我們這些家長們又該如何解釋?古今中外那麼多適合孩子們閱讀的經典名篇,為什麼就不能摘選一些供孩子們做教材使用,而一定要造些偽文章來欺騙孩子們呢?是利益使然,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我曾經問過一名在加拿大讀小學的小朋友,她說自己在學校基本都沒有通用教材,課堂上教學的內容多是授課教師親自編選的,學的內容更多的與生活,興趣有關,學到有關動物的內容,老師就會帶孩子們到動物園參觀,還會佈置作業,讓孩子們通過網絡檢索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交流討論。

我對家裡的小朋友有過觀察,他四五歲的時候就能熟練地使用電腦,能通過簡單的模糊檢索找到自己想要的網站,而一位朋友家的孩子六歲時就開設博客,發表自己“創作”的小故事了。對自然科技的內容,孩子們更是充滿興趣,孩子未上小學時,有時不看動漫而愛看科技探索類節目。我們編教材的成人們如果還拿孩子當“孩子”,該受“教育”的就不是孩子,而是成人自己了。

教育部在編選教材時,可不可以通過教育部的網站公佈編者名單以及思路?可不可以讓相關的一線教師與家長推薦教材內容?我們希望相關專家編選的內容可以寬泛一些,然後通過網絡徵求家長與一線教師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教材可能內容更為豐富,也會更符合孩子們的需要。

童心不可矇騙,教材不可編造,對孩子們負責,就是對國家的未來負責,也就是對社會良知負責。教材是孩子們人生的第一本導遊手冊,教育主管部門一定要意識到自己神聖的責任。

──轉自凱迪周刊 本文分析不代表新唐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