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5.1
曰 水 火 ,木 金 土 。
yuē shuǐ huǒ mǜ jīn tǔ
此 五 行 , 本 乎 數 。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譯文
古人認為,天地之間有陰陽二氣,化生五行。即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金木水火土是一切事物的來源,相生相剋,貫穿於世間的萬事萬物之中。自然之理都是由此而衍生的。
註釋
1.五行:古代稱金木水火土五種常見的物質為“五行”。
2.本:根本,本源。
3.數:指自然之理。
故事:相生相剋的五行學說
在古代有一種樸素的認識——五行學說,它說明了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起源和多樣化的統一。五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常見的物質是構成物質和滋生萬物的基礎,而它們之間又是相生相剋的。相生:即滋助、養生、促進的關係;相克:包含了克制、壓抑、排斥、約束的意思。按照五行法則,相生相剋的關係是固定不變的,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的這種生克關係維繫著事物的正常生長和協調發展。
古時候,傳說有一個叫皺衍的人,他大力提倡五行的理論。他認為做天子的人必須要有“五行”中的“一德”,才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如果他們的德行衰弱了,就會在五行中由另一行所取代。
據說黃帝有“土”德,他做了王。但後來,“土”德衰弱了,克土的“木”德興起來了,由“木”德的禹做了皇帝;“木”衰落了,便由“金”德的商湯做了皇帝;接下來,由“火”德的周文王做了皇帝,如此循環不休,連續不斷。
來源:大紀元